德孝资讯
德孝家园
了解关注
华夏始祖与中华文明(六)
文/党忠义
从女娲陵墓的遗址考证女娲的活动范围、场所。
《西征记》载:“女娲,风姓。风陵即女娲之墓。”风陵渡的地方名源于女娲始祖的陵墓。因为女娲是风姓,女娲的陵墓即风陵。《太平寰宇记》载:“河东县三里风陵是女娲之墓。”《关中墓陵志》载:“平阳府赵城东有娲皇陵,济宁州东南有女娲陵,而潼关之风陵,则自唐称祀典,宋置守户。”《寰宇记》载:“考古要录河中风陵,疑为古伏羲冢。以苞皇为风姓,故然女娲亦风姓。”
风陵渡地方名最早叫“风陵堆”,是根据女娲的墓堆所取。《中国通史》载:女娲陵所在说法五种,一说在风陵渡。因史载女娲风姓,故女娲陵又称风陵,或谓之风陵坡或风陵堆;二《陕西通志》说:“上古风陵,即女娲氏陵,在潼关卫城北黄河中。”;三《河南府志》说:“女娲陵在阌乡县黄河滨。唐天宝末忽失。乾元初,复涌出。遂名风陵渡,盖後风姓故也。”三处实为一地。《元和郡县志》载:“风陵堆在河东县南五十里,与潼关对,乾元墓出后,陕州刺史上奏,肃宗使祝史祭祀。宋乾德四年(966年)太祖召置守陵五户”。《关中墓陵志》载:“平阳府赵城东有娲皇陵,济宁州东南有女娲陵,而潼关之风陵,则自唐称祀典,宋置守户。”光绪《永济县志》:“女娲陵,在城西南六十里黄河洲渚上,今风陵渡其遗处也。”《芮城县志》:“女娲陵在城西南六十里黄河洲渚上,今之风陵渡其遗处。”……
公元前647年泛舟之役,晋惠公即位后,晋国接连几年都遇到灾荒,五谷不收。因与秦有婚姻关系,便想向秦国买粮。当时,晋秦之间有点矛盾。秦穆公考虑到受到饥荒威胁的是晋国百姓,还是派了大量的船只,运载了万斛粮食,由秦都雍城(今陕西凤翔南)出发,沿渭水,自西向东五百里水路押运粮食,横渡黄河以后抵达风陵登陆,然后换成车运,再改山西汾河漕运北上,直达晋都绛城。运粮的白帆从秦都到晋都,八百里路途首尾相连,络绎不绝,史称“泛舟之役”。“泛舟之役”使风陵渡有了渡口,之后便更地方名为风陵渡。
唐天宝年,大河水倒岸,女娲陵塌落到大河里面(《水经注》载:“潼关口河滩上,有树数株,虽水暴涨,亦不漂没,人号女娲墓,……古老相传云,本如女娲墓,墓在大河中,水高与高,水下与下,盖神之所扶持也,立祠于岸,载在祀典。……天宝十三年,……肃宗命祝史祠焉。乾德四年,诏置守陵五户。”《九域志》载:“女娲墓在今潼关口河滩上,屹然介河,虽暴涨,不漂没也。”《唐书五行志》载:“天宝十三年(754年)六月,州闵乡(天宝年间风陵渡属闵乡辖)黄河有女娲氏墓,天雨晦冥,风陵失其所在,至乾元三年(759年)二月六日己未,夜濒河人,闻有风雷声,晓见其墓出,上有双柳,下有巨石,各长丈余,时号风陵堆。”《阌乡县志》:“天宝十一年六月,阌乡县黄河滨女娲墓因大雨晦冥,失所在。”)。
根据史书典籍记载,结合黄河文明绵延未断的根脉,女娲陵墓在山西风陵渡依据可靠。
从华夏民族文明的滥觞来看,女娲的活动范围在山西晋南。
华夏人类最早活动的地方在黄河东岸。1959年10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会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继续考察1957年发现的和周口店、蓝田文化同期的60万年的古文化遗址——匼河遗址(风陵渡镇匼河村)时,在距匼河遗址3.5公里、黄河以东三公里的西侯度村发现了早更新世时期的化石。1961-1962年间,考古专家们在贾兰波、王建的带领下,对西侯度遗址进行了两次挖掘,发现了大量的人工打制的石器、哺乳动物化石和烧骨。发现了从一千多万年的早上新世到现代完整的地层构造剖面。地层的构造和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都证明这一遗址的地质年代为距今243万年的早更新世。特别是烧骨的发现尤为重要,把人类用火的历史向前推到了243万年以前。目前,还没有这样古老的烧骨发现。考古的结论是:243万年以前,人类始祖就开始在这里生息繁衍,打制和使用石器,开始使用火种。这里是世界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火种最早的地方,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考古学家先后在运城所辖区域范围内发现的新、旧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多达136处,其中芮城县就有33处之多,风陵渡一个乡镇,境内竟有7处之多,全国文物保护单位3处。包括和女娲同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西王遗址(女娲陵所在地)、东王遗址、西阳遗址、张家岭遗址、上阳遗址等。如此丰富的远古文化遗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罕见的。前国家文物局局长、著名学者王冶秋先生曾作诗赞叹:“晋南文化不寻常,史迹绵绵万古长,猿人更比猿人早,哪论唐虞与汉唐。”山西是华夏民族的根祖,也是不争的事实。
母亲河养育了这个古老的民族,女娲后裔包括炎、黄、尧、舜、禹,都是在古冀州大地生息繁衍、建都立业,奠定了华夏民族的万古基业。
女娲、伏羲的后裔,子孙续衍,分族立宗,部族宗枝经近万年的分流,不仅遍布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安徽、山东各地,而且遍布于西南、西北、和东北各地(《峒溪纤志》记载:苗、瑶祭祖,设女娲与伏羲位;吐鲁番古墓中发现了女娲、伏羲图。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群、交河古墓等发掘的女娲伏羲画以折叠形式放在故者身旁。画中伏羲左手执矩,女娲右手执规,上端绘日,下端绘月,周围绘满星辰,记载了后辈对始祖的信奉与崇拜……)人类社会在女娲、伏羲远古文明金钥匙的开启之下,不断地进化、发展。
随着女娲后裔的不断迁徙,女娲文化也随之传播和发扬广大,形成了底蕴丰厚的华夏文化。以山西晋南、河南豫西,陕西关中为中心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很广。西起陕西,东到海滨,北达辽东半岛,南到江苏。
受仰韶文化影响的马家窟文化,齐家文化在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以洮河,大夏河和皇水中下游为中心,东至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南达四川和海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的黄河沿岸;江汉之间的屈家岭文化分布在荆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之间的广大地区;分布在江淮流域的青莲岗文化;分布在苏北、山东宁阳、曲阜、腾县、安邱等地的大汶口文化和分布在浙江、苏南的良渚文化;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台湾、江苏、浙江和贵州一带的几何印纹陶文化;分布在东北、内蒙、宁夏,到新疆地区的细石器文化;形成了氏族部落的远古人群。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虽然发展不平衡,但华夏人类的历史文化总是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和延伸。
女娲作为华夏人类的始祖,为国家民族作出的贡献太大了,不是用笔墨能够完整表达的。人们为了颂扬老祖宗辉煌事迹,将老祖宗神话为创世女神,她的事迹与文化同样也被神话了。在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今天,有必要根据母系氏族社会的人类活动、史书记载、实物遗迹、地方名及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系统的将老祖宗的本来面目还原给世人,以祈世代传承,弘扬光大。(待续)
(编辑 凤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