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神话与中国精神

2022-05-10-12:37[来源:中国德孝网][作者:超级管理员][浏览量:6436]

中国古代神话与中国精 (二)

 

/党忠义

 

    中国古代神话中诸多的故事,都是以老祖宗的实例为原型,体现的都是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不屈不挠,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伟大中国精神。

盘古开天
  《盘古开天》出自于《三五历记》。原文是“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太古时候,天地不分,整个宇宙像个大鸡蛋,里面混沌一团,漆黑一片,分不清上下左右,东南西北。但混沌的宇宙中孕育着一个伟大的英雄,这个英雄就是盘古。盘古在宇宙中孕育孕育了一万八千年,终于从沉睡中醒来了。他的睁开眼睛以后,黑糊糊的一片什么都看不到,浑身酷热难当,盘古发起怒来,顺手抓起身边的一把大斧,用力一挥,宇宙“哗!”一下破裂了,里面轻而清的东西向上不断飘升,一天高一丈,慢慢变成了天,另一些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沉,一天增厚一丈,慢慢变成了大地。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是古人对人类始祖的神化,故事中盘古用自己的身体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后,微笑着倒了下去,把自己的身体奉献给大地。他体现出的是中华民族向往光明,中华先祖为造福人类社会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女娲造人
 《女娲造人》出自于《山海经》、《楚辞》、《风俗通义》、《山海经•大荒西经》、《楚辞•天问》、《太平御览》、《淮南子•说林训》等典籍里面。说的是创世女神女娲化生万物,她以泥土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并构建人类社会;又替人类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两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传为主职姻缘与情爱的皋禖古神。女娲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 。她慈祥地创造了生命,又勇敢地照顾生灵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泥中,举以为人。”说的是女娲在黄河岸边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南北两条山脉和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便产生了一个用黄河水和黄泥土仿照自己抟土造人的想法。于是,她就顺手从在黄河岸边挖了一团黄土,用黄河水将黄土和成了泥团,用黄泥捏成了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当她把这个小泥人放到地面上时,说也奇怪,这个泥人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她便给自己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人的身体虽然小,但因为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大不相同。有一种开辟盛世,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概。女娲对自己的作品非常满意。于是,她便继续在黄河边上用黄泥捏泥人,捏了好多的泥人,这些泥人围着她,在她的身边跳跃欢呼。面对自己的杰作,女娲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从此以后,有这么多人陪伴着她,她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女娲一心要让这些灵敏的充满智慧人布满大地,于是,她就夜以继日,不停地捏人。但是,一个人捏泥人的速度毕竟很慢,为了提高速度,后来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丛林里折了一条枯藤,将枯藤伸入到黄河岸边的泥潭里,搅成了一潭浑黄的泥浆,然后拿出蘸满泥浆的枯藤,向地面用力挥洒了一下,泥点溅落的满地都是,瞬间,那些泥点变成了许许多多的小泥人,这些活蹦乱跳的小人儿,围着她叽叽喳喳的叫着“妈妈!”“妈妈!”女娲用这种方法做了没有多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人类经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人口越来越多,慢慢就统治了地球。女娲的原型是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的部落首领。早在先秦古籍《世本》、楚辞《天问》中就有女娲名字,《太平御览》卷七八引《帝王世纪》云:“女娲氏亦风姓,……一号女希,是为女皇。”《太平御览》卷七八引曹植《女娲赞》:“古之国君。”《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淮南子•览冥篇》高诱注:“女娲阴帝,佐虑戏治者也。”《西征记》载:“女娲,风姓。风陵即女娲之墓。”根据这些记载,可以肯定,女娲是被人们神化了的人,是我国母系氏族社会早期的氏族部落首领,中华文明的开启者。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是地球上的一种原生动物,这些已经被考古发现所证明。女娲抟黄土作人,并不是捏出的泥人就变成了人,而是一种远古人类活动,是女娲先祖的一种发明创造。女娲作为母系氏族社会的部落首领。她的一生,把很大的精力放在了致力于人的管理上。在对人的管理上,她的第一个巨大贡献就是“为女媒,置婚姻。”她始创了华夏人类的婚姻制度,规定了“一人一偶”“男到女洞”的婚姻管理。一人一偶的婚姻制度,对于提高人口质量,促进人类进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路史•后纪二》载:“以其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礼为皋襟之神。” 《平阳府志》:“女皇氏……职婚姻,通行媒,以重万民之利是曰神媒。”《风俗通》云:“女娲祷祠神,裨面为女媒,因置婚姻。”)。为了提高人口质量,决定“为女媒,置婚姻”。她要求男女相婚,必须一人一偶,男从女洞。夫妻一生相互扶持,永远不准分离。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从一而终的婚配形式。婚姻制度建立以后,女娲又发明了姓氏。即女系为姓,男系为氏。以氏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以姓别婚姻:规定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性、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二为一。”)为了管理有序,女娲在发明了姓氏之后,又发明了一种记录人口繁衍的办法,她根据每个洞穴的母、父、子、女,人口数量,用黄土和黄河水合成泥团,捏成泥人,用以计数。泥人的大小,型状各异。以宗族为限,分开摆放。宗族下边包括家族,家族下边包括家庭。一代一代实施记录。后来,人口多了,“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絙(geng)于泥土中,举以为人(《风俗通》)”。絙为粗绳索。举为记录之意。泥人结于绳,每洞以数绳记。每绳若干泥人和泥团。绳有分类,人有分工,各司其职,变而有序。泥人泥点、结绳记事最初之意实际就是人口的管理、统计。后来人口多了,忙碌不暇,“上骈、桑林前来助之”。在女娲的统领之下,“伏羲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通力合作,抟土捏人,实施管理。(《淮南子•说林训》载:“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有了姓氏,有了结绳记事的管理,人类进入了高级阶段,同时,也逐步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管理,部落、氏族、洞穴这些社会机构的形成,使首领和庶人明显地分化开来。后来的抟土捏人,逐渐衍为造像归位,变成了一种高级管理。(抟土捏人是雕塑、塑像的初级阶段。) 

 

 

女娲补天

 《女娲补天》最早出现在上古奇书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淮南子•览冥训》和春秋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和《史记•补三皇本纪》上,说的是水神共工造反,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了,气得用头去撞世界的支柱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生灵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万灵始得以安居。女娲补天的故事内容是:传天地开辟之初,女娲用泥捏了人类。后女娲登基了皇位,镇守冀方的水神共工十分不满,就兴风作浪,女娲即令火神祝融迎战。经过殊死搏斗,共工大败,恼羞成怒,一头向擎天柱不周山撞去,竟将擎天大柱撞折了,霎时天塌了个大窟窿。天地相通,脉气失常,洪水泛滥,大火蔓延,万物陷入灾难之中。女娲见她的儿女们即将失去生存条件,着急万分,就决心炼石补天。女娲炼了九九八十一天,炼了块厚12丈、宽24丈的五色巨石,众神称好。于是依照此法,又用整整4年的时间,炼了36500块五色石,连同前面的那块共36501块。众神仙和众将官帮女娲补天,用了36500块。因石是五色的,形成了天上的彩虹、彩霞。天补好后,女娲担心天塌下来。这时有一大龟游来,献出了自己的腿。女娲过意不去,将自己的衣服送与它,从此龟游水不用腿而用鳍了。女娲用龟的四腿做擎天柱。因西、北两面的短些,故有"天倾西北"的说法。女娲补天后,洪水归道,烈火熄灭,天地定位,普天同庆。神话中女娲所补的天,是自己头上的天;所撑的地,是自己脚下的地;所创造的是一个让人类和平生存的世界;所反映的是大无畏的浩然气概。讲述了女娲经过辛勤的劳动和奋力的拼搏,重整宇宙,为万物的生存创造了必要的自然条件。真是的女娲补天,补的是洞穴屋顶。上古时期,水多陆少,经常发生水灾,而且多雨少晴,经常阴雨连绵,有时大雨瓢泼。经常泛滥的洪水,把许多洞穴冲坍。不少洞穴顶部坍出了窟窿,人们夜不能宿。为解决人们的栖身问题,女娲和伏羲、上骈、桑林等人聚在一起商讨修补洞穴的办法。开始使用木棒棚住,铺上芦草,抹上黄泥,但一场雨后,泥被雨水冲刷,屋顶又开始漏水。后来,女娲发现“爁炎”的大火过后,石灰岩受燃后变成的石灰粘劲大,耐冲刷,便发明、烧制出了石灰之类的建筑材料。女娲煅烧石灰石以后,用石灰拌各种石子,和成混凝土,用木棒棚好屋顶,铺上芦草,抹上混凝土,补修那些破漏了的屋顶、洞穴顶,改善了人们的住宿条件。古时候,人们把屋顶、洞顶称作为“天”。就是现代,人们亦将屋顶称之为天。如:天窗、天花板等。 

        

 (待续)

                                                                                                                ( 编辑;丹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