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始祖与中华文明(四)

2022-04-04-20:19[来源:德孝网][作者:超级管理员][浏览量:3647]

华夏始祖与中华文明(四)

 文/党忠义


四说女娲做笙。在伏羲、上骈、桑林等人的辅佐下,女娲在改善人们食宿条件的同时,不断地进行着种种发明和创造,不断地强化人口管理,使部落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整个部落人与人之间没有纷争,民和无患,民居为安;婚姻制度确定了洞穴(家庭)关系;姓氏的发明使宗族部落开始逐步形成;结绳记事,分工管理,使整个部落秩序井然,社会繁荣。逐渐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部落社会。

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没有宗教信仰,只有生殖崇拜。万物播种的春天,是人口繁衍的佳时。民居为安,安而思乐。为了祭祀上苍,祈求部落人丁兴旺,祈祷丰收,女娲规定在每年春始都要进行聚社会饮。为了使聚社会饮搞的热热闹闹,女娲发明了笙乐,以助热闹。女娲做笙,列管于匏上,纳簧其中。”“命圣氏为斑管,合日月星辰,名曰充乐。”“命娥陵氏制都良管,以一天下之音。(自《唐乐志》)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自《博雅》引《世本》)簧可无笙,笙不可无簧,故当先作簧女娲采叶,纳舌鼓吹谓之啸叶。(自《祭已类稿》卷二簧考女娲氏,风姓,承疱羲制度,始作笙簧(自《帝王世纪》)。女娲发明创造的笙簧,成为我国最古老的乐器,是迄今所知最早的乐器实物。从甲骨文中也可知起源久远,一直成为后世历代的主要吹奏乐器。音乐的出现,聚社会饮的开展,狂欢、舞蹈的诞生,大大丰富了人类精神生活。使部落人口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种狂欢的聚社会饮在其发源地中冀一带一直延续到现在,中冀雷首山周围的几十个村子,每年春始都要进行这种民间社火活动。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二月初五,是纪念女娲补天日子。从二月初四那天开始,家家户户都要烙饼子、摊煎馍。饼子和煎馍是一种很薄的圆饼面食,直径达一尺多。很大的圆饼,意指女娲娘娘用“●(象形)来补屋顶的漏洞。吃饼子、吃煎馍,意在不忘祖宗创世艰辛。) 

 

在女娲,伏羲的精心治理下,雷首山一带每年春里都是歌声回荡,舞姿翩翩,一片欢乐景象。百姓安居,歌舞升平,真如人间仙境一般!远方的人非常羡慕,把这一带当作希望和向往的地方。所以,四方的人们称这一带为中冀(《史记》集解:冀州,西河之东,南河之北。《史记》正义:河从龙门,南至华阴,东至卫州,曲饶冀州,古言河内云也。《吕氏春秋》: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李巡注:两河间,其气清,厥性相近,故曰冀。冀,晋也。《括地志》载:涿鹿山,在州东南五十里山侧有涿鹿城,即黄帝、尧、舜之都也。《日知录》卷二:古之天子常居冀州,后人因之,遂以冀州为中国之号。《汉书》卷28载:两河间曰冀州。冀州,尧所都,故禹治水自冀州始。《春秋疏》曰:尧治平阳,舜治蒲阪,禹治安邑。三都相去各二百里,俱在冀州,盖九州之冀也。《史记》集解:冀州,西河之东,南河之北。禹行自冀州始。”“从壶口山开始,经雷首山,一直施工到太岳山。”“禹行自冀州,从帝都开始,直南至华阴。冀州:西河之东,南河之北皆冀州也。《左传》冀国,今晋州冀氏县是也。子孙以国为氏,晋灭冀为卻氏食邑,冀芮之子孙,以邑为氏。《州与岳的演变》:冀州原出冀国,冀为晋所灭,故以冀称晋)。周围的部落也不断地投顺女娲,冀的地盘亦在不断的扩大。

五说杀黑龙以济冀州好地方当然有人羡慕,也会遭人嫉妒,甚至垂涎三尺,虎视眈眈,想来侵占。

冀的北面昭余泽畔(山西祁县一带)有一个共工部落,部落的头领叫康回 。共工部落是一个勇敢强悍的氏族,蛮勇好斗,相当厉害,就是地理条件太差,庶民的生活非常艰苦,加之首领康回的压榨,生活苦不堪言 。

这个康回,生的铜头铁额,青面獠牙,虎背熊腰,力大无穷,凶猛异常。他从小就顽劣难驯、凶狠野蛮。长大以后,因为心狠手辣,穷凶极恶,部落的人都很害怕他,给他取了个绰号叫(猰是一种凶残的野兽)。

这个康回,由于他残暴凶恶,在共工部落里没有人惹得起他。于是,他开始独霸部落,称起王来。

康回天生水性很好,从小就喜欢在昭余泽里玩水,一跳入水中,便如蛟龙一般。他和人打架,总是喜欢用水攻。因为擅长用水的缘故,他称王以后,连官制都是用水命名的。

当中冀地方兴盛的消息传到共工以后,人们都非常羡慕。那个康回,更是垂涎三尺!为了侵占富庶的中冀地盘,康回发动了一场侵略战争。这场战争,给中冀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女娲不得已消灭了康回。人们将这位给冀人带来灾难的青面蛟龙称之为黑龙,也就有了杀黑龙以济冀州的神话。

六说积芦灰以止淫水康回水淹中冀以后,给中冀百姓带来了很大的水害。杀了康回以后,女娲开始带领部落庶民治理水患。她让庶民们到山海滩里割了五十万担芦草,用她补天时发明的石灰和烂泥搅拌,垒堤造坝,止住了泛滥的淫水,保住了家园。自后,每当暴雨洪灾来临,人们就用此法治理,堵住流向洞穴的洪水。积芦灰,止淫水,使冀地庶民有了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女娲为治水始祖,被后世之人世代传颂。(《论衡顺鼓篇》记载汉代民间风俗说:久雨不霁,攻社,祭女娲。)亦被后人效法。女娲治水之法传到后世,人们一直仿效沿用。虽然随着社会发展,筑坝所用材料不同,但基本方法未变。先是帝尧之臣鲧治理水患,用打坝筑堤去堵肆虐的洪水。由于他只堵不疏,导致了更大的水害;鲧的儿子大禹,总结了父辈的教训,将四溢的洪水疏导到江河里,获得了治水的成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到了后世,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蜀郡守李冰沿用女娲之法,筑造了举世闻名,历史悠久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将水害变成了水利。直到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今天,人们还在继续沿用造堤筑坝之法,变水害为水利(就是现代筑坝,虽说不是芦草拌石灰,钢筋拌水泥则同出一辙。)。

女娲、伏羲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

人类社会在女娲、伏羲远古文明金钥匙的开启之下,不断地进化、发展。人口的质量不断提高,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迁徙无常的渔猎游民生活,使他们的后代遍布了全国各地。

女娲、伏羲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广大,形成了底蕴丰厚的华夏文化:

以山西晋南、河南豫西,陕西关中为中心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很广。西起陕西,东到海滨,北达辽东半岛,南到江苏。

受仰韶文化影响的马家窟文化,齐家文化在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以洮河,大夏河和皇水中下游为中心,东至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南达四川和海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的黄河沿岸;江汉之间的屈家岭文化分布在荆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之间的广大地区;分布在江淮流域的青莲岗文化;分布在苏北、山东宁阳、曲阜、腾县、安邱等地的大汶口文化和分布在浙江、苏南的良渚文化;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台湾、江苏、浙江和贵州一带的几何印纹陶文化;分布在东北、内蒙、宁夏,到新疆地区的细石器文化;形成了氏族部落的远古人群。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虽然发展不平衡,但华夏人类的历史文化总是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和延伸。

女娲先祖功德无量,千秋永载!全国各地到处为她建庙躬祀。女娲祠庙在山西南部县县都有,女娲祠、娲皇庙、娲皇宫、后土祠、高庙、娲皇行宫、女娲庙、娘娘庙等,虽名称不一,但内容一致。数千年来,华夏后人世代供奉祭祀。(待续)

 

(编辑  凤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