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江和他的红色文化大院

2013-04-28-09:26[来源:德孝网][作者:管理员][浏览量:1762]

 

 

  河南省许昌县张潘镇校尉张村有一个红色文化大院,之所以叫“红色”,是因为这个大院既是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又是毛泽东艺术品收藏馆;不仅以展出毛泽东雕像、毛泽东诗词字画和书籍为主,还收藏着全国惟一的100幅文革时期创作的红军长征巨幅组画。

 

村民们正在逛文化大院

  仿汉魏风格的校尉张村文化大院,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整个建筑呈回字形,大院两侧的屋内挂满了红军长征组画的缩影图,左侧的“书香”馆是书画爱好者挥笔泼墨的地方,右边则是娱乐室,可以定期观看录像、欣赏戏曲。院内的天井摆放着健身器材、古老的农具和运输工具,四周墙上挂满了民间书画作品。登上阁楼,不仅可以博览红书,还可品茶会友、临高望远。

  提起这个文化大院,不能不说说它的创办人——北京博玉雅书画商行董事长刘长江。

  今年50开外的刘长江,打小在校尉张村长大,上世纪90年代从部队转业回乡后,就下海经商了。他虽然没有上过大学,却一直没有放弃对文化的热爱,特别对革命题材的作品情有独钟。

红军领导人群像

 

红军战士群像

  当他听说有一批以红军长征为题材的组画散落在民间后,就有了将其收藏的念头。从2008年春,刘长江在西安古玩市场遇到第一幅有关红军长征题材的画作,到2011年底,在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收齐第100幅,刘长江历经4年终于一了心愿。为了收全长征组画,他不但倾其所有,而且历尽坎坷。刘长江说:“看到这100幅长征组画,我就想哭,它们就像流浪在街头的孩子一样,叫我给抱回来了。”

为了寻得这幅“飞夺泸定桥”,刘长江曾经夜不能寐

  据业内人士分析,百幅红军长征组画应该创作于文革时期,为不署名的集体创作,是根据中共党史表现红军长征的系列画面,每幅丈二匹,约48平方尺。画材是用中国画的墨和色画在宣纸上的创作,使用的工具却是油画笔和排刷,基本上是西画的表现方法。

  画家鲁慕迅认为,长征组画作者于人物的造型极为熟练生动,用笔肯定、流畅,在画面上找不到起稿的痕迹,看来就是直接画上去的。人物的动态、表情、解剖,人物间的复杂关系,乃至可以叫出名字来的一些领导人的状貌神情,一些普通人的个性特征都有很好的表现。可以肯定,此作必是出自高手。广东画院原院长、现年87岁高龄的杨之光评价说,长征组画笔墨生动、气势磅礴,古今罕见。画家杨受安、王自瑞从画面的构图、人物的刻画等专业角度分析了长征组画,认为是出自专业作者手笔。

  此时,刘长江想,自己有这么多收藏,与其放在家中供少数亲朋欣赏,不如让乡亲们也都开一开眼界。

  刘长江瞅准村子里一个五、六亩的污水坑:把污水坑填平,盖一处集文化、娱乐、村民议事、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农村文化活动中心,除了展示自己的收藏外,再设置录像厅、阅览室、戏台子和健身场地,让乡亲们不出村就能得到精神享受。何况,村里那些上了年纪的人当中,有不少人是喜欢写写画画的,给他们提供一个写字画画的地方,岂不是让他们多了一份快乐?现在政府也提倡文化下乡,让过上了好日子的农民有更多的精神生活。

  刘长江要填平污水沟的想法与村干部不谋而合,建文化大院更得到了全村的同意和支持,村民们还特地签了字画了押。

  说干就干!

  2012年春,在村民们的欢呼声中,填平后的污水坑成了文化大院的地基。2013年正月十五,投资200多万元的文化大院正式向村民常年免费开放。

村民在细细品味书画作品

村民在回忆曾经用过的农具

  文化大院正式落成迎客的当天,村民刘少鹏说,“这里面有很多红色文化,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让年轻人不忘历史,现在过上小康生活了更不能忘了历史,不能忘了现在的好日子是老一辈人打下的,是共产党带来的。”

   “文化大院可好,有健身的有放电影的,没事都可以来转转,还能来看看戏,心里可高兴了。” 村民杨金霞说。

    如今,文化大院的开放,给校尉张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除了本村人,这里也成为许多外村人必赶的文化大集。 

书法爱好者在“书香”馆一展身手

  文化大院挂了不少匾额,有一块是刘长江自拟的横匾,上面写着“书田历世”。刘长江解释说,从古至今,农民以种田为主,有文化、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才能种好田,把田种好了,经济收入增加了,家庭家族才能富传万代。把这块匾挂在大院的醒目位置,就是想让乡亲们掂量出文化的分量,懂得有了文化才会有美好的梦想和未来。

  “书田历世”这4个字的含义其实也恰恰是刘长江建造红色文化大院的初衷所在。(编辑 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