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德之本

2013-04-26-10:39[来源:德孝网][作者:管理员][浏览量:1441]

 

《孝经》中说道,孝是德之本,保护身体发肤不受毁伤,是孝之本,故爱惜生命就是最大的孝道。

  德不是空的,它是与我们的生存密切相关的。我们讲道德不是为了显示自己高尚,而是出于生存的需要。不管是什么德,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通过让利于别人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考虑别人,就不叫有德。

  这让我想到“好人”这个概念。世界上有两种类型的人令我们佩服:一种人是我们都做不到而他却能做到,比如某人没念过几年书,却凭着自己对市场的灵敏嗅觉发了财,我们就会佩服这个人有经济头脑;另一种人是我们都不愿放弃而他却敢于放弃,比如大家都不愿放弃城里舒适的生活,而他却选择在艰苦的山区为贫困的孩子们教书,因此山区的百姓自然会感激他、爱戴他。

  第一种人仅仅是令人佩服,而第二种人就是令人景仰了。毫无疑问,大家所理解的“好人”,就是这第二种人。

  存孝悌之心 兴和谐家庭

  田舒娟

  小到一个家庭,中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国家,如果每个人都能存有孝悌之心,那么家庭就会和睦,企业就会兴旺,国家就会繁荣昌盛。

  孝是德之本,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做事谨言慎行,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遇到问题时一定多反省自己,找出自己的缺点,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我们如何为社会服务呢?只有一个字,那就是“敬”。“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以孝生敬,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先敬,敬其亲;后敬,敬他人。”表里如一,并且身怀感恩之心――― 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辛勤教育;感谢国家的培养呵护――― 用自己的行动报答父母、报效国家,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百善孝为先”,“孝”包括: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那什么是养父母之身呢?所谓养父母之身,就是在父母无生活能力的时候,能给父母足够的物质享受,解决他们生活当中存在的所有问题。乌鸦尚知反哺,更何况我们人呢?未成年的孩子无经济收入,只能花父母的钱过日子,这时他们应记住的一点就是节俭。衣贵洁,不贵华。不浪费父母的一分血汗钱,不挑食,不与人攀比,进入社会努力工作,从经济上和生活上满足父母的需求。所谓的养父母之心,就是处处为父母着想,尊重父母,不惹父母生气,体谅父母的艰辛与不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头一句是说干事要专心,不要受环境的影响;第二句是说孝敬父母不能等,孩子从小就应学会孝敬父母,明白羊羔跪乳报母恩的道理。所谓的养父母之志,就是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如果付出了,但未达到父母的心愿,也算对得起父母。在进入社会后,对生活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做一个有良好品德的人。

  有孝心才有责任感

  郭亚丽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之本。“百善孝为先”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

  首先我们来看看“孝”这个字,上面是“老”字的头,下面是“子”,体现了孩子应该对父母恭敬。

  平日里谁对我们好,我们都会感激他,更何况是父母。不少孩子认为父母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于是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漠视父母的事情。《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代几乎所有的祠堂门口都刻有“二十四孝”,都体现着 “百善孝为先”的理念,“孝”才是天经地义的。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能不孝?为此牞许多学校慢慢兴起了“孝道”教育,指导学生学会关爱、体贴自己的父母,知道感恩,形成一个健康的人格。例如,要求学生每天为父母至少做一项家务,过节的时候向父母说一两句祝福的话等等,这都是为了让学生对父母心存关爱之情。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里,人们为了事业而奔波忙碌。一首《常回家看看》,唤醒了众人内心的感动和对亲情的依恋。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他们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到那时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他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间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有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则是永远无法弥补。

  让我们现在就行动起来,为父母尽一份孝心吧。也许只是一个简单的电话问候,也许只是一次十几分钟的探望聊天,也许只是一桌家常便饭……但这都是“孝”的表现。只要父母感到幸福,那我们就是尽孝了。一个人有了孝心,才会有责任感、使命感和善良的品质。

  “孝”文化要体现在生活中

  赵京娟

  孝道和《孝经》经过几千年的弘扬和传播,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巨大。当然,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它所树立的以尊老敬老为核心、以稳定家庭和社会为目标的观念,已经积淀为我们民族的道德观念和传统文化。在经济现代化和高度文明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孝经》所提倡的孝道呢?我认为,应该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

  中国移动有个广告片创意非常好,主题为“爱就是沟通”。片中表现了一个女儿远在北京,母亲在重庆山村,为每天方便和母亲通话,女儿便给母亲买了一部手机,而母亲不习惯用手机,女儿打电话总是找不到母亲而为之担心。最后,母亲明白女儿的心意后,才知道那不仅只是一部手机,还承载着女儿对她的爱和牵挂。最初看到这个广告片时,我就觉得中国移动的这个创意特别好。它借用了女儿孝顺母亲这样一个传统道德观和文化心理,赋予了广告片深刻的孝文化内涵,说明了它是一个立足于本土的民族企业,用一个触动亿万中国人心灵的瞬间,实现了预期效果。其实这个广告片也恰恰反映了一个社会现状——— 年轻的儿女为了事业、为了前途在外地打拼,无法守在身边照顾父母的生活,而一个电话却能送去关心、问候和爱。我们今天有多少人能做到一天给父母一个电话的问候?虽然微不足道,但孝敬与爱正体现在这微不足道的点点滴滴之中。

  奶奶去年的离世,更让我体会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奈和悲哀。爷爷健在,已是87岁的高龄,行动不便。60岁的父亲,作为长子,侍奉爷爷奶奶的细致和周到,不仅给他的6个兄弟姐妹做了很好的表率,也给我们作子女的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之余,我不会忘记问候爷爷的近况,同时也问候一下父母的身体状况。自己所能做到的这一点关心和问候,可能对爷爷和父母来说就是最大的安慰。父母对儿女的付出从来不求回报,儿女们的一点孝心就足以让他们感到欣慰。

  “孝”文化和孝道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已远非“二十四孝”中“弃官寻母、卧冰求鲤”所提倡的理念,但它最精髓的核心和价值没有变。对于“孝”,我们又该如何做呢?在生活中,除了在物质上给予长辈之外,“孝”更体现在最平凡、最真诚、最细微的生活细节和琐事中,那就是给父母打个电话,送去关心体贴的问候;陪父母吃顿晚饭,送去暖意融融的亲情。在工作中,给老同志一个微笑、一份关怀、一份细致与耐心;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取得成绩和进步;与同事友好相处,营造和谐的环境和氛围等等。

  永远给父母以关心和荣耀,给朋友以真诚和希望,给孩子以激励和榜样。我想,这应该是“孝”文化在生活中的内涵和外延所在吧!

  弘扬“孝老爱亲”做好老干部工作

  孙 静

  经过认真的学习,我了解到孝文化丰富的内涵:家庭行孝,其乐融融;单位倡孝,尽职尽责;社会有孝,安定和谐。可以说,孝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高家庭、民族乃至整个国家的凝聚力,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一、认识孝文化,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基。“孝”作为一个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应受到尊重。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孝,具有实实在在的内容,蕴含着无坚不摧的能量。以孝励志,精忠报国,从而建功立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如果子女对父母的孝能够升华到某种境界,同样能够汲取蕴含于孝的巨大能量,足以行天下、成大业,无往而不胜。可见,行孝是何等的重要。

  二、推广孝文化,老干部工作有特色。为把自己分管的老干部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富有成效,我从《孝经》及配套读本中,从“二十四孝”的故事中,汲取传统孝德文化的精髓,努力将“孝”的培养与实践,作为提高老干部工作者道德素质的起点,作为形成和睦社会风尚、保持社会稳定的精神措施。

  三、应用孝文化,“孝老爱亲”送真情。通过学习,更重要的是将“孝老爱亲”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努力做到:对所有来局办事的老干部一张笑脸相迎、一声亲切问候、一把椅子让座、一杯热茶接待,使市委老干部局真正成了老干部温馨、快乐的“家”。

  读《孝经》讲“孝道”

  岳 鹏

  《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道德标准和维护封建社会生活的粘合剂。今天,当我们面临“鹬蚌相争”式的社会现实中,用“扬弃”的观点,重温《孝经》,古为今用,也具有实用价值。

  孝道就是要做到小孝、中孝、大孝。

  所谓小孝,就是对长辈要有孝心,孝敬父母长者。

  中孝就是做好本职工作。如果人类应该有爱,那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其次就是爱他人,爱集体。如果一个人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何来奉献精神?又从何谈起奉献精神?应该说敬业是奉献的基础,乐业是奉献的前提,勤业是奉献的根本。在奉献前必须做好本职工作,把本职工作做完善,而不是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地混日子。做好本职工作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也是检验人职业素质的一个最根本的标准。但是,有许多人连这个最根本的标准也达不到。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一种境界。一生无悔自己职业生涯的人是幸福的。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干一行爱一行,是一个人的基本品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做好了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就是立身之本,也是提升自身素质的基础。

  大孝就是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社会服务。如此小孝、中孝、大孝,若你能够一一做到,那么你便是有孝之人。

  孝顺必须是全面的

  刘建华

  通过学习《孝经》,深有感触。作为一名老干部工作者,如何才能做好本职工作,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读过《孝经》之后,我认为基础是先做一个好儿女。只有在家孝顺父母,才能和蔼地对待老同志。只有做好老干部工作,才能做到“百善孝为先”。

  对于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无私爱护我们的父母,我们应怎样做才能算是孝顺呢?一、孝顺必须是长期的,不是一时的。父母以毕生岁月为我们辛苦奉献,我们即使不能终生膝下承欢,也应该长期供养,使之安度晚年。二、孝顺必须是有实质的,不是表面的。孝顺有五样:饮食,衣着,起居,疾病,悦亲。悦亲是养亲第一要诀。使父母常生欢喜心,可以增进他们的健康,这是寿亲之道。在父母前万不可有愁容,更不可有怨言。无论我们的环境顺逆,总应该克制,对父母以悦亲为主。年老的人,脾胃自然虚薄,饮食不好消化,食物须要炖热的、软烂的、香美的、清淡的方才有益,凡是生冷粘腻、坚实难消化之物不可予食,食不可过饱。这饮食调理,为子女者,一定要放在心上。衣服的事,只要父母感到冷暖合宜,就是尽心。大约年老的人,气血自然衰弱,身体未免不耐寒暑,未曾冷先就怕冷,未曾热先就怕热。冬季衣服内棉花每年要换新的。薄棉袄要做两件,秋冬来渐渐加添,春暖时渐渐减去。霜冷之月,若有暖气轻裘,固是上等;如不能的,就是布被布衣,只要温暖。再如夏季夏衣,须要凉爽;凡有汗者,频频换洗。这衣服调理,为子女者,也一定要放在心上。疾病之事,为子女者,须要加意调理,小心服侍,请名医专家用药。病中为父母煎制汤药,进奉饮食,切不可懈怠。想想你在幼小的时候,有了疾病,为父母的不知替你调理了多少,你今日可有不尽心之理?只要让父母安稳自在,愉快生活,就算是尽到孝心了。三、孝顺必须是全面的,不是局部的。孝顺应从自己的亲人做起,然后本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逐渐延伸到社会大众中去。

  用孝心服务社会

  吴永平

  孝顺父母、孝敬老人是人生应尽的义务,我们应该从小事开始,从点点滴滴做起。说起孝顺父母,这是一件长期持久的事情。我们对父母首先要有耐心,不能怕唠叨,然后还要多和父母交流,使他们不必为你再担心。这话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却是一件持之以恒的事情。

  平日里没有多少关于父母之爱的讲述,实属正常,因为实在没有必要去讲。需要讲的是对“孝”的提醒,父母爱子女是天性,不需要提醒。尤其中国的父母,对子女更是关爱至深。父母那样地关心我们,而我们对父母的关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哪月生的吗?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吗?知道他们爱看什么样的节目吗?知道父母内心中的希望吗?

  孔子重孝,“孝”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之本。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道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论语》里有很多处都在讲孝道,“父母在,不远游。”、“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等等。

  我们想想,古代的人都懂得怎样去孝敬父母,生活在科技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里,我们又怎能落后呢?我们不但要竭尽全力地孝顺生育我们的父母,还要努力为社会、为国家多出一分力。

  科学发展是要不断地创新,而人类乃至自然界的亲情,则有如陈年老酒般愈醇愈香。古有“百善孝为先”一说,这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各民族中颇具特色的道德尺度。人际关系需要和谐,首先取决于是否尊重周围的人,尤其是尊敬长者。正如《孝经》中所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敬老并不是仅指敬爱自己的父母,而是要以同样的心态去尊敬周围的长辈,那样才真正做到了敬老。

  孝心无价。我们作为炎黄子孙要时刻谨记,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学会感恩,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感恩,并不局限于铭记别人的好处,而是体现在生活的点滴之中。

  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

  梁 毅

  亲情是一个人善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这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能相信他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

  《新三字经》里有一句: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汉代湖北省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他9岁时,不幸丧母,小小年纪便懂得孝敬父亲。每当夏天炎热时,他就把父亲睡的枕席扇凉,赶走蚊子,放好帐子,让父亲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铁,他就先睡在父亲的床席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暖热,再请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才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赞誉。这和《孝经》故事里的“吴猛恣蚊饱血”如出一辙。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儿歌声中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灾灾病病使父母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读书升学花费了父母多少心血;立业成家铺垫着父母多少艰辛。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如果人类应该有爱,那么首先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和亲情方面的需求。特别对年迈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顾,耐心安慰。就说现在城市里的大多数老人,虽然儿孙满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钱花,但是因为工作的缘故,孩子几乎都不在身边,平时恐怕很少见面。所以,在他们的感情上,最渴望的就是能与所有的亲人团聚。

  不是有首歌中唱道:“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求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只求个平平安安,团团圆圆”。所以将来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要记着爸爸、妈妈。而且更要趁在他们身边的时候,多孝敬他们。

  孝 是 立 身 之 本

  李晓原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

  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作了系统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穿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封建专制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该书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其实是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提出了具体要求。这具体要求,其实又是对人的最低要求了吧。试想,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赡养,对父母都不能恭敬,对父母都不能关心,他还能有何爱心?没有爱心的人,又如何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事业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作为老干部工作者,我们还应当把尊敬父母的态度拿到工作中来。老干部工作是一个特殊的工作,我们工作的对象主要是老年人。他们有的耳聋眼花,思维缓慢;有的思想固执,交流困难。但这些老前辈,正是为新中国的建立抛头颅洒热血的群体,是为建设新中国出力流汗的群体。面对这样一个群体,难道不值得我们拿出对待父母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吗?如果能有这样的态度来面对这个群体,服务于这个群体,我们还有什么样的工作干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