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赤子心,孝意亘古不变 ——记杨富军带痴呆母亲在老伯坊村隐居养病

2022-07-11-17:49[来源:人民视点][作者:超级管理员][浏览量:3140]

时值仲春,乍暖还寒。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炮里乡伯坊村原址,一场春雨让一大片魔芋地焕发生机。远远望去,大地被注入生命之水,结实硕大的魔芋在绿田里若隐若现。


“你们咋都来了,快到我这院子里坐!”五十一岁的杨富军热情地招呼着,给记者介绍他院子里种的蔬菜瓜果。房屋正中,一位老人身着喜庆的红色棉袄,手里拄着拐杖,满头白发,笑眯眯地望着我们。


“孤单了我就干活”

在荒废陈旧的老伯坊村,仅有着杨富军一户人家。长安区附近的十里八乡,“杨富军”的名字无人不晓,他是“孝顺”二字的绝对代名词。杨富军是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东三爻村人,因为母亲患有糖尿病和老年痴呆症,为了让母亲有更好的养病环境,他只身带母亲来到了伯坊村原址的荒废老宅,一待就是三年。

在杨富军的眼里,除了母亲,这片田地是他的精神寄托。每天七点准时起床给母亲做饭,帮母亲梳洗穿衣,这是杨富军的日常。早上安顿好母亲,杨富军就会来到自己开垦的农田里打理菜园,浇水施肥,喂猪养鸡。杨富军兴奋地告诉记者:“我为了俺妈来到这,就要寻点事情做,你看俺这种的黄瓜,跟你那城里的比,比你那不知道好吃多少”。


在他的院子里,一筐筐摘好的魔芋在阳光下晾晒,绿的发亮的芥菜成堆的摆在水池边。“我一想到俺妈现在精神头好,我还有这么多产业,人都有孤单的时候嘛,孤单了我就干活,我这心态好着呢!”说起这些,杨富军的眼睛有点湿润。他带着记者来到鲸鱼沟的竹林,来回的路上杨富军走着喊着,高亢的声调在幽静的竹林里越发明显。


“不管咋,妈在家就在”

老年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病,经常会出现记忆混乱的现象,日常生活也根本不能自理。每天寸步不离地照顾一个普通老人都十分艰难,更何况是像杨富军母亲这样的痴呆老人。


杨富军家里兄弟姊妹五个,排行老四的他更多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不瞒你们说,俺爸去世的早,当时我为俺爸治病把钱都花光了。后来我俺爸在床边拉着我手,把俺妈托付给我,我就觉得这是我的责任!”杨富军在采访中说道。孝顺的杨富军提起照顾母亲的困难总是一笑带过。他告诉记者:“有时候老人大小便不能自理,消化不好老人也难受的很,我就用开塞露给老人排便。但这都没啥,我最害怕的是老人突然生个啥病,年龄大去医院也不好治,人就发愁。”

久病床前无孝子,杨富军对这句话有不同的看法。还没来到老伯坊村的时候,杨富军一直带着母亲在城里的楼房居住。每到半夜,俺妈就大哭大叫,楼里的邻居都投诉过好几次。送到养老院,每天就胡跑胡闹,用拐杖打人家是常有的事,最后不行就只能领回来。不管咋,妈在家就在,孝道这辈子还不完。”杨富军这样说。父母是我们与死神之间的一道墙,对于他来说,这种感受愈发强烈。

“如果重来,我会做的更好”

当记者问到杨富军自己的家庭,他的神色有些黯然。杨富军有两个孩子,大儿子已经独立生活,小儿子还在上高中,主要由前妻抚养照顾。杨富军现在主要的生活重心在于照顾母亲,对于孩子和前妻,他心中埋藏了很多亏欠。

镜头前的他眼睛泛红,“说心里话,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确实把更多的爱给了俺妈,在前妻和孩子面前,做的确实不好,也挺自私的吧。”说完,杨富军突然对着摄像机,向前妻说了自己一直想说却从未说出口的话,“对不起。如果能重来,我想我会做的更好,对你真的有很大亏欠。”在杨富军的内心,有很多繁杂的情感相互交织着,他很传统但也足够真性情,说到自己种的农作物绿色安全,就激动地带记者去田地里看,谈到家人孩子,眼眶里的泪珠又不停在打转。


父母总是用背影告诉孩子,不必追。“过好属于自己的生活。”这是父母养育孩子的最终目的。在杨富军的印象里,母亲的性格一直很要强,如今痴呆的母亲虽然已经八十七岁了,但她的记忆始终停留在以前上工挣工分的年代。“我也知道父母都希望自己娃的小家好,如果我妈的精神正常,她也想让我自己的家庭幸福,何况我妈那么独立要强,肯定不想麻烦我。”采访间隙,杨富军的母亲在清醒的时候提到儿子,她说,我儿子好,眼里透着笑意,手里比着“耶”的手势。


目前,杨富军在伯坊村原址包了几十亩地,种植樱桃杏树,散养巴马黑猪,萌生出发展农村经济带动周围村民一起致富的想法。我们相信,杨富军会持之以恒,将文化旅游业与种植业有效结合,让老伯坊村的秀丽风景被更多人看到。

当八十七岁的老母亲佝偻着腰,拄着拐杖,穿着喜庆的红色棉袄慢慢地走向院子,杨富军赶忙过去搀扶母亲,好想时光就定格在这一刻,这就是人间最真挚的感情。“父母者,人之本也。”所有的抉择与舍弃只为了守住那一份孝道。百善孝为先,杨富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我们,希望在未来“孝道传承”的精神在年轻人的身上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