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 “和”文化之路

2014-01-31-14:27[来源:德孝网][作者:管理员][浏览量:1870]

 

——记中国“和”使者、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会长王殿明

文/ 陈金良  薛军凯

 

习近平指出:“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

 ——我的中国梦,就是“举和旗、求和道、生和美、和天下”。

 ——我的想法很简单,最终能够影响和改变人,还要靠文化。          

 ——弘扬“和”文化,就是为了从根本的地方帮助人。

                                           ——王殿明

 

他的脸上,永远挂着和善的微笑;他的眼里,永远透出和善的目光。见到你,他会用厚重的手掌热情地紧握住你的手,给你一种亲善的力量,让一种暖流在心头流淌。

这个人,叫王殿明。

在燕赵大地,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一个“万和宫”——华夏和谐文化第一村,就像一座丰碑,将他实践“和”文化的行为,忠实地记载在人们心中。

创办的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将中华新二十四孝的精神,唱响华夏,名扬海外。

熬过了多少个夜晚,星光和虫鸣伴随着他伏案疾书,在浩淼如海的史书中研究和文化的精髓,编著《中国和学年鉴》……

走过了多少个日月,掌声和鲜花辉映着他激情演讲,在华夏大地的讲台上传播和文化的精神,弘扬《中华心二十四孝》……

 

他的经历是一段和文化的传奇

 

清风拂过美丽的村庄,垂柳扭起妙曼的舞姿。

“万庄村古代叫万和庄……”当谈起身世的时候,王殿明呷了一口茶水,思绪飞回少年的岁月。

三年自然灾害,即使土地丰腴的万庄村,也没有幸免天旱减收的结果。

一个土墙围起来的庄户院落,一株摇曳风中的枣树上,一个骑在树杈上摘枣子的少年……

村头的供销社门外,摘枣子的少年背着一只口袋跑来,将袋子放在柜台上,解开口袋。

红红的大枣,闪烁着诱人的色泽。

售货员称好斤两,把几角零票递给少年,少年却将钱推回,指着货架上的文具。售货员点点少年的额头,用赞许的微笑着把铅笔和作业本递到少年的手里。

许多年后,王殿明仍然忘不掉当年的一幕幕场景。

还是在那个院落。

枣树下,少年一边吃着枣子,一边在写作业,偶尔有枣树叶飘落在纸上,少年用手拂去。旁边,少年的母亲在洗衣服。

大门外一个声音传来:“大娘,给块馍吧……”,随即,一个住着枣棍儿的老年妇女蹒跚地走进来,花白的头发遮住了半边脸,布满灰尘的菜色脸上,露出一丝无奈的笑容,拿着破碗的左手微微颤抖着。

少年的母亲怔了一下,为难地看了看要饭的妇女,最后还是从门口的灶台上,掀开笼,在唯一一块窝窝头上,掰开一小块,递给老年妇女:“大嫂,不好意思,我们家也是口粮紧张啊,只能给你这些啊。”

老年妇女感谢不尽地:“好人啊好人……”慢慢退出大门。

这时,少年的父亲背着锄头回来了,看见这个场景,忙从屋里的咸菜缸里,拿出块咸菜,追了出去:“大嫂,再给你块咸菜……”

少年大大的眼睛,注视着这一切。

王殿明缓缓地说:“这件事情,对我影响很大,倒不是因为那顿饭没有什么吃的,饿了肚子,而是因为父母的行为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善、什么是德,和的表现之一就是与人为善。在那个年代,吃穿都靠一双手,我母亲会纺棉花、织布,还会做衣服。记得晚上我已经睡了一觉起来,母亲还在纺棉花,虽然不住地打着哈欠,但纺车依然嗡嗡转。邻家有个老奶奶,无儿无女,母亲常年给她做衣服穿。老奶奶会做烧饼,也经常送烧饼给我吃,我肚子饿了,还给我喝粥。我到现在都忘不了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助。”

“好多年后,为了纪念当年在饥饿年代为我提供枣子当粮食的枣树,我甚至给枣树立了一块碑,感谢它在困难时期给我们家的帮助,这是人与然之间的和谐。在部队工作期间,每次回家时,我都要买礼品给邻居奶奶,我觉得应该感恩。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1970 年,17岁的王殿明参军入伍,在白求恩学院一干就30年。家庭的熏陶,再加上白求恩精神的影响,王殿明开始亲身实践“和善”的精神。在部队里,每月津贴只有6月的王殿明,知道班长的家庭困难、母亲在外讨饭的情况后,和几个战士商量,每人拿出5元钱,悄悄给班长家里寄过去,以解班长家里的燃眉之急。多年来,王殿明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收入资助战友家的孩子读书上学,安徽砀山、河北赞皇等地许多战友的孩子经常来信来电问候资助他们上学的叔叔。

为了回报家乡父老,王殿明给老家农村打水井,安装管道,使家家用上自来水,并修路、硬化路面,方便了村民出行,累计出资近30万元。他还多次捐助善款用于救灾,累计6万多元。

从部队退休后,王殿明为了实现宣传和弘扬和善文化,开始办公司办教育。创业是一个艰辛的历程。没有钱的王殿明白手起家,为了租一块地,邀请人吃饭。但囊中羞涩,口袋只有一百元,怎么办?

荒草地边上,王殿明团团转。突然,他拍了拍脑门,跑到了草丛中,开始拔野菜、抓蚂蚱。又去朋友池塘中钓了两条鱼。

家中的饭桌上,一盘野菜、一盘蚂蚱、一盘鸡蛋炒菜、一盘红烧鱼,边上两瓶烧酒……

被请的干部拍着吃饱的肚子,打着酒嗝对王殿明说:“你整的菜很好,比饭店的好,饭店都没有蚂蚱,好,很好!租地的协议我们签了!”

还有一次,王殿明在一个饭店请客人吃饭,客人在点完菜,服务员抱了一下价格:“一共460元!”

“好好好,知道了,上菜吧!”王殿明大方地说到。

他悄悄在桌子底下掏出口袋中的钱——只有四百元!

王殿明悄悄擦了一下汗,有些不自然地招呼客人:“来,来,吃吃!”

……

吃晚饭,王殿明正想办法怎样结账时,一个小伙子跑过来喊道:“叔叔,我把你的账结了!”

“你是……”王殿明惊讶地问道。

“我是你战友的儿子,你当年资助我上学曾经给我缴过学费,我记得你!我现在在工商局工作了,谢谢你当年对我的帮助!”

王殿明说到:“哦……都长这么大了!我都认不出来了!”

王殿明又一次享受到了与人为善的好处。他在以后的日子,全心全意讲身心投入创业。王殿明说“在困难时我帮助他,在关键时刻,他有汇报我,这就是和的理念,有和的状态才能把事情做好。”

有一天,王殿明在邻村村头碰见一个老夫人在哭,他走过去拉着老妇人的手问道“大娘,你这是咋啦?”

老妇人哭道:“我养活了三个儿子,没有一个人管我,我已经一整天没有吃饭了……”

“哦……”王殿明拉着老人说“走,我带你找他们去!”

在老人的大儿子家中,王殿明面对着集中到一起的弟兄弟三人问道:“你们为什么不管老人?”

老大说:“她在家什么都不干,我们养她干什么?”

王殿明说:“你们小时候,什么也干不了的时候,你们的母亲嫌弃你们了吗?他们不是照样无私地把你们拉扯大了?现在父母年龄大了,需要你们照顾了,你们却嫌弃母亲不能干活了!”

弟兄三人渐渐低下头。

王殿明继续说道:“你们弟兄三人,在成家之前都是在花费父母的钱,你们要是不管母亲的话,那你们把母亲养育你们的钱算一下,还给你们的母亲,你们的母亲可以用这些钱雇人照顾她。你们看,这样行吗?”

老大羞愧难当:“别说了,王哥。我们知道错了。以后,我们一定会照顾好母亲的!”转向母亲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妈妈,我们以后一定照顾好您,做不到,天打五雷轰!”

王殿明语重心长地说道:“父母养育你们,就是在老了的时候,希望得到你们赡养。这就是‘和’的理念、平衡。给少一点,父母不会计较,太少了,就不行了。如果你们对父母不好,将来也就不要指望你们的儿女对你们好了!礼尚往来,都是平衡啊……”

从那以后,王殿明意识到: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层面也不能太落后了。一定要让大家意识到“和”文化的重要性。王殿明望着万庄村旁破旧荒芜的废旧池塘,一个宏伟的计划在心中诞——将万庄村建设成一个讲究“和”文化的“万和宫”!

2006年,一座恢弘的文化殿园——“万和宫”诞生了。

这是一座集古典园林建筑于一身的殿园:宫阙栉比,楼阁连翼,亭台俏立,小桥卧虹,曲径通幽,池水涟漪,林木葱茏,鸟雀时鸣……不望阡陌稻黍地,疑是九天凌霄宫。

这又是一座集古文化于一处的基地: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人轶事,儒释道典,塑百家伟人雕像,刻千位善士功碑……置身万和藏经处,涤荡心灵善源清。

精美的园林建筑,丰富的历史知识,让父老乡亲眼界大开、素质提高;让各地游人往来如织、流连忘返……

华夏和谐第一村!

这是人们对万庄村的赞誉,是王殿明成功的标志。

这也是王殿明运用和文化一段传奇经历的积淀。

 

他的理想是一首中国梦的赞歌

 

王殿明走进一座村庄。

身旁“河北行唐县龙州镇西关村”的标志闪过。

这是2009年,王殿明举办“万和宫杯”新二十四孝评选活动时,听说张建霞为救公公性命,毅然捐出自己69%肝脏的故事后,非常感动,先后三次去张建霞家中采访。第一次张建霞全家去北京看病,未见人;第二次因为张建霞公公去世不愿意接受采访;直到第三次,面对王殿明等人真挚的眼睛,和王殿明以“和”文化教化万民的理想,张建霞被这种“三顾茅庐”的精神感动了,终于决定参加评选。

张建霞回忆的片段被定格成一幅幅照片。

张建霞接受颁奖的动作最后也定格成了照片,出现在万和宫的展厅内。

万和宫展厅内,一位讲解员在给一群游人讲解中华新二十四孝。

人群中,有一位年轻的妇女不时地擦眼泪。

快结束时,这位妇女拉着旁边丈夫的手说:“老公,咱回吧,我马上都想把婆婆接到咱们家住……”

“嗯?”丈夫惊讶地问“你不是嫌咱妈是村里人,不讲究卫生吗?”

“老公,是我错了,我们马上回家,接妈去!”

“还没有参观完呢,看完和大家一起再回吧。”

“不,老公,咱们自己走,马上!”妇女拉着丈夫的手快步走出展厅。

人群后面的王殿明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王殿明走出了展厅门外。

展厅门外的小广场上,一队穿着整齐的员工正在聆听主管讲解员工守则。

王殿明创办的公司和万和宫共有200多名员工,每年都会举办 “和的使者”、“和文化家庭奖”评选活动,比例为10%,王殿明给他们颁发证书和奖金,先从自己跟前的员工激励他们践行“和”文化的精神。

王殿明走到自己的书房。

书房内古今书籍琳琅满目,他抽出了《易经》,翻到六十四卦“乾”念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说明天道变化,万物自然消长,保持着合和的状态,知道这个道理才会办事顺利。”王殿明的心声:这是已知的中国古代史书对“和文化”的最早记载。现代这个社会更需要“和”,“和”是很多美好情感的纲,邻里和睦,兄友弟恭,常怀感恩之心,常行善意之举。但是随着经济大潮的涌来,这些思想已在人们的意识当中渐行渐远,或者已渐渐被一些其他的愿望所替代。一定要让“和”文化的理念更条理、更广泛地让人们接受。

2010年,王殿明亲自担任总编,组织全国和文化的专家名人30余人,编辑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和学专著《中国和学年鉴》,由“特载”、“文选”、“和文化研究”、“和文化学术动态”、“和文化论著”、“和文化在港澳台”、“和谐家园”等九部分组成,为中国和文化研究发展树立起一座新的里程碑。

2011年出版《中国和年鉴》第二部,由“专论”、“和文化研究”、“和文化学术动态”、“和文化论著选作”、“和我文化摄影”、“和文化在港澳台”六部分组成,进一步推动和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另外还编辑出版了“华夏和谐文化第一村”系列丛书:《万庄史话》、《万庄神韵》、《万庄与临西》、《万庄故事》、《万庄民俗》、《万和庄的故事》、《和之韵》以及《和谐人生三六九》、《和之悦》、《各宗史伯研究》等等,为和谐中国的进程奉献出货真价实的文化盛宴……

王殿明走出万和宫。

田野一望无垠,远处的村庄隐现在林烟之中。

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实际做起。王殿明念叨着。

他下一步打算将万庄村周边16个村庄全部容纳进来,建设一个大周边低碳、环保、绿色的农民田园居所和精神乐园,用高科技打造现代化新农村,荟萃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谐文化,为九州华夏农民提供一个思想教育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典范。他希望把以和文化为核心的“四美”(美化基层、美化家园、美化美德、美化形象)工程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把传统美德与和文化传播出去。进而达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近年来,他举办了近百次和文化的各种论坛、大赛和摄影展等活动,让和文化走进学校、农村、企业、社区。兴建四美公园几十处,根植和文化的理念。引导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

近年来,他去走出河北,应邀30余次到北京参加和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事业单位等各种公益活动,还在人民大会堂参加第六届杰出华商协会庆典、在政协礼堂参加纪念张学良将军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参加统战部举办的“和谐两岸墨香中秋”著名书画活动等,都做了重点发言,演讲传播和文化;积极参与宁夏百强企业家黄河善谷考察活动和由中国关工委、教育部等十二部发起的“中国校园健康——关心下一代爱心行”等大中型活动20余次。先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司马义·艾买提、顾秀莲等人的亲切接见。

近来来,他走出国门,与泰国前总理披尼廊开府探讨和文化,赠送《中国和学年鉴》。应邀到港台巡回参会,到媒体做客演讲,得到高层接见和民众广泛赞誉。想国际巨星成龙等文化名人赠送《中国和学年鉴》和《中华新二十四孝》。2010年2月应邀访美传播和文化,受到美国议员布莱迪的热情接见。2013年清明节应邀访泰,与泰国国家领导和民众宗教广泛接触。

近年来,他的事迹、思想和提倡的和文化,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文化报、人民政协报、等国家级媒体以及河北、江苏、广东、长春等省级媒体多次报道。在网站上发表500多篇谈论,赢得众多粉丝青睐。他还在央视《奋斗》栏目、上海东方网、华裔领袖电视论坛等,畅谈和文化的影响和研究成果的应用。在《奋斗》栏目与名人、国嘴共话和文化,当场挥毫“和为华魂”,让广大民众领悟和文化的理念,尊崇信仰和文化,受到广泛好评。

近年来,他修建和文化基地万和宫、孝道院,实施四美工程建设及附近农村新民居,投资1.2亿元。在宁夏捐助20万元,向老革命根据地“红军小学”捐助67万元,向汶川、雅安地震灾区捐款10余元,每年支持、投资十余个文化公益(团体)事业活动经费累计3000万元。

近年来,他被选为省社科联常委以及数十个学会团体名誉会长、副会长等。经全国广泛评选,他荣获“CCTV2009年度三农人物提名奖”。荣获2011年“中国公益楷模奖”、“第八届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称号等30余个荣誉称号和奖项。他创办的“和谐文化研究会”先后荣获河北省2011年度优秀社团、2012年“河北省社会组织诚信建设先进单位”“中国社会组织等级评估AAAA.”等。

王殿明站在和宗雕塑下。

太阳光从和宗头上倾泻下来,宛如和的光辉照耀九州。

以“举和旗、求和道、生和美、和天下”为和文化建设之纲,以“三和经、六合道、九合方”为构建和美人生的理论框架,选择百个农村、百所学校、百个社区、百座企业进行四美工程建设,让和文化惠泽天下。

一首“和”之歌从他心灵中流淌而出:

和是中华魂

和是万民心

和是皇天后土

和是民族根深

 

和谓生命之源

和谓宇宙芳存

和谓循规守律

和谓中华国粹

 

和得健康长寿

和得天下太平

和得人财两旺

和得精气神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