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孝亲敬老之星——杨孟甫的忠孝人生

2013-06-16-17:06[来源:德孝网][作者:管理员][浏览量:3171]

 

全国孝亲敬老之星——杨孟甫的忠孝人生

 

刘芬风

 

在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有一位远近闻名的老人,他的名字叫做杨孟甫,现年八十一岁,一辈子做了许多好事,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机关几十次表扬与嘉奖:

七次出席湖南省先代会、劳模会。

三次评为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

二次评为湖南省敬老先进个人。

他是“全国敬老好儿女金榜奖”获得者。

他是2012年全国孝亲敬老之星。

他在全地区、各县市巡迴演讲、做报告。他对党、对人民、对事业忠心耿耿,对父母、对老人尽孝尽责的亊迹,让人深受感动,催人泪下。人民日报、湖南日报、娄底日报对他的动人事迹,做过许多报道,称他是活雷锋,是焦裕禄;当地群众称他有颗金子般的心,是天下难找到的好人。

 

他把党的事业,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

五十年代初,杨孟甫从新化县城关镇优秀的街道干部提为国家干部,长期安排在县级机关,他却自觉地在农村搞了三十几年。他认为县委的工作,农村最重要,当别人认为农村生活艰苦,不愿下乡,或确有困难时,他就挺身而出,争着下农村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工作组。

五十年代在宣传部工作四年,四年下乡;

七十年代在财委工作八年,八年下乡;

七二年在商业局、供销社一年多,连续五次自动下乡;

最后在计委十三年多,下了十年乡。

1958年大跃进,县委宣传部派他在铁牛高级社搞工作组,他组织的积肥保高产运动搞得热火潮天,自已天天在生产一线带头参加劳动,把老结核病搞翻了,天天吐血,当地群众催他去医院,医师看病后要他臥床休息,他都拒绝了。他对自已有个规定:“轻病不下火线,重病不离战场,宁可倒在工地上,决不躺在病床上。”医师只有依他的多开些止血药,让他闯过了这一关。

不久,又去青峰消灭三类禾苗,他连续七天七夜没上床,晕倒在水田里。

又一次,他坚持三天给晚稻治虫打农药,因农药中毒倒在工地上,经急救才避免一次生命危险。

杨孟甫下乡,从不住在区里或乡镇,大都住在最困难的农民家里,或住在比较困难的基层干部家里,同吃、同住、同劳动。

1956年,杨孟甫在县委农村部工作。有一次,他和其他两位同志下乡到新化与溆浦接界的上团乡,去总结一先进典型经验,这个地方离县城180里,可以坐一段路的车,但还要走一半路,有时还买不到车票。另两位同志买了车票,杨孟甫全程走路了。他一个早晨走了90里,走到上团时,那两位搭车的同志还没有来,正好又遇上那里起火,他又赶上了给救灾户救助,使当地人非常感动。

上世纪八十年代下乡他一般不坐车,他说:不“走马看花”,要“下马看花”,多联系群众,多获取信息,减少点费用。

八十年代以后,他当了十多年县级干部,出差可以用小车,他给自已又做出个规定:“长途挤班车,短途不等车,不求派小车”。他担任县级干部以来,一共才用过两次小车,而且都是让给他的部下去办急亊,其实他自已一次小车也没有用。

 

他心里时刻想着困难群众,一辈子竭力为群众排忧解难。

当地著名的“农民接待室”, 是杨孟甫自已掏钱创办的,遇到过许多困难,经过了几次搬迁,他都坚持了下来,坚持五十年,给那些留居的困难群众---五保户、残疾人、严重病患者当服务员,当护理员,甚至当民间医师。这个“农民接待室” ”已接待过往来客上万人次。一般每天住宿三五人,最多一天十几二十人。为了方便留住的贫困老人和投宿者,杨孟甫配了十九片钥匙。

留住在这里的,有素不相识的贫病交加的老人,也有自已曾经下乡工作中结识的如今还很困难的农民或基层干部。有住了近二十年的,有住了三五年的,也有住的时间不久的。但不分那类,供养全由杨孟甫掏个人的腰包,包养、包治病、甚至包送终。在一个人身上,有的花费几万;有的住一段时间,病情好转或条件改变回了家,杨孟甫还发医药费与补贴。有的竟至没有跨进接待室的门,但杨孟甫知道了,也由“接待室”打了“包票”。由此,他们说,这里是早期进入共产主义的。他先后抢救治疗贫病交加的鳏寡孤独老人四十八人,帮助二百多户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接济扶持贫困农民二十万元,相当于他全部收入的百分之六十以上,送给无衣御寒、无衣蔽体者的衣服一千多件,棉衣七十三件,棉被三十六床。他那种“心里总装着人民,唯独没有自已”的博大胸怀,是感天动地的,曾经一次又一次震撼着人的心扉。

五保户杨亲定,从六十四岁进入他的“农民接待室”,到81岁去世,整整十七年,仅医药费就花了一万多元。在留居期间,杨亲定想吃什么就给他买什么,杨亲定想吃花生,杨孟甫每年都给他买到150斤以上,后来他自已都说,已把花生呷腻了。为了使他生活过得舒服,夏天,先给他住处装上电风扇,后来装上空调;冬天,给他办了鸭绒衣、军大衣、皮衣、毛帽子、毛皮鞋。

管养吴成国一家三代。吴成国,吉庆镇杨桥村人,是1975年杨孟甫任多种经营办公室主任时,在杨桥蹲点发现和培养的杨桥园艺埸埸长。1982年,吴成国患绝症晚期肝癌,杨孟甫千方百计帮助治疗抢救。在病情告急时,他正在地委党校学习,专门请假回到新化,接送到县人民医院守着抢救,五天五夜通宵陪伴护理。吴成国去世以后,留下一家五口,上有七十八岁的母亲卧病在床,中有长期发病的妻子,下有三个几岁的小孩。杨孟甫当着吴成国许诺:为他母亲养老送终,扶养三个孩子长大,帮助他们成家立业。为了扶助这个多灾多难的家,杨孟甫先后坚持了三十年,自已背了十多年债,过了三年苦日子。在食堂吃飯,把三歺改成两歺,有时只打三两米,加点圤菜汤,或者买五分钱的菜。把县委机关工会发的棉大衣、工作鞋都卖掉了。1983年过春节,不懂亊的小孩,吵着要他发押岁钱。杨孟甫摸了一下口袋,身无分文,只有诙谐一笑:“今年宣布放假一年。”

在出差的路上,听到了一个危险病人拦车求救,他立即下车,听病人和家属诉说,这是个名叫康汉昌的农民,为了治肠梗阻,已将房屋和家具都卖掉了,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腹部一个碗大的窟窿没有闭合,经常发高烧,糞便、脓蛆从腹部流泄出来,自巳已无能为力治疗了。杨孟甫立即将康汉昌送往新化县人民医院检查治疗。由他代表家属签字,承担一切风险,当场支付医药费。术后很快恢复了健康。病人至今还在感谢杨孟甫救命之恩。说:“没有这个救命恩人,我早就没有这条命了。”如今,康汉昌已七十多岁,还能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1982年一个炎热的夏日,杨孟甫下乡搞调研,从车田江赶回县城,路过崇山乡时,路边停着一把綑着担杠的竹椅,竹椅上躺一个正在呻吟的病人。杨孟甫放慢脚步,只见病人和扛着抬杠的人差不多同时发出 “救命呀!”的呼救声,杨孟甫吃了一惊。接着,听他们说出亊情的原尾。原来,竹椅上躺着的人,名叶李叙玉,六十多岁了,家庭居住条件很紧,看着儿子很快就要成家。李叙玉决定用自已的劳动力支持儿子盖点房子。他想先砍好烧砖瓦要用的火柴,就不顾自已年岁已大,用力过猛,劳累过度,柴火准备刚好一半时就无力支撐,双腿瘫痪。他请了三位亲友,把他抬到新化县城去寻找闻说中的“救苦救难活菩萨” 杨孟甫。可是,到了县委机关,找不到杨孟甫,杨孟甫下乡去了,他失出了求救的信心。碰巧,在折回的路上遇上杨孟甫,杨孟甫当机立断,把李叙玉带回县城,先住进了自巳的家(县委机关单身宿舍)。请医师上门出诊,掺扶他去医院看病、打针,上厕所也靠杨孟甫一步一步扶着走。经过十天紧张的治疗和加强营养后,病情大有好转,能夠自已扶着棍子走路了,他非常高兴,准备过几天回去。没想到等孟甫帮他到医院拿药的时候,李叙玉在去机关厕所时,跌到在走廊上,造成骰骨颈骨折断,急得他悲伤大哭,认为只有死路一条了。杨孟甫一面安慰他,一面请医师救治。本来按其病情必须住院,但无人护理,孟甫只得向医师请求,还住在他那里,由他护理。医师说,这样的病人一个人护理非常难。

的确,护理李叙玉,是非常难。一要占用不少时间,特别是每天晚上,都要起来三四次,端屎端尿都是他一人负责,没有好多睡眠时间,杨孟甫眼睛熬红了。二要力气,开头杨孟甫还是力所能及的,拖了两个月,因为劳累,身体瘦了,病人大便时,他抱不起。为了让病人方便大小便,杨孟甫想了个办法,把床板锯开,把蔑蓆剪个孔。另外,生活上要保证病人营养,他每天要上街买猪脚,买精肉、泥鳅、活鱼,还要杀鸡蒸白参、红参、白木耳。李叙玉想吃水果,杨孟甫要去买苹果或罐头,还托人去武汉买回五斤乌龟。花钱他没心痛,只望李叙玉早日康复。眼看病势向好转了。忽然,晴天霹雳,在复查中发现李叙玉骨癌,而且到晚期。医师失望了,杨孟甫哭了。当竭尽全力守护了两个多月的病人要告別自已的时候,在准备后事中给李叙玉家买了尿素,送了现金、衣服、棉毯和日常用品。

残疾人杨亲才。全身瘫瘓,双脚腐烂,在新街市场水泥摊板上过夜了五年。杨孟甫了解到这些情况后,请人把杨亲才背到了自已的家。亲自给他提水擦背,洗衣服被单,对他腐烂的双脚,每天或隔一天换一次外用药。几次病危告急,杨孟甫把他抢救过来。现在,杨孟甫给他租了房,买了彩电,每年给他生活补贴2000元,还帮他向政府申请残病五保补贴800来元,开始了过人的日子。

伍海林和他的两个弟弟,是三个孤儿, 父亲病逝, 母亲改嫁, 家贫如洗, 老家住房倒塌,伍海林带着两个几岁的弟弟,住在牛栏厕所里,相依为命,在飢寒交迫中挣扎。杨孟甫得知这一情况以后,痛心、内疚,他觉得一个共产党员,理应挑起帮助伍海林一家走出困境的担子。首先,帮助他们种好责任田。自已掏钱给他们买了尿素,当年就由亩产800斤,提高到1500斤,口粮问题解决了。接着,帮他们解决必要的用钱问题。杨孟甫解囊相助,给他们买了一头小猪喂养,三年连续喂了三头猪,送国家一头,卖了一头,自已还杀了一头过年。

再帮他们解决慰寒衣被,杨孟甫给伍海林三兄弟做了十多件衣服,其中棉衣二件,还有棉被二床;再让三兄弟都有书读。伍海林后来考上了海军高级电子工程学院,1988年军校毕业后分配在南海舰队,现为正团级军官。现在,三兄弟都已成家,都有自已的事业,生活过得很好。

 

他遵循“百善孝为先” 古训,把孝敬父母和老人当作头等大事。

杨孟甫把“百善孝为先”做为座右铭。

对待自已的亲生母亲,他以礼侍母,因时尽孝。

健康时,尽力做得使母亲心宽体泰,延年益寿。他说:“在母亲面前,我基本上做到了百依百顺。”从不讲重话、气话,躭怕因话采妮不投机而使母亲生气,伤害了母亲的健康。母亲生前,家政全由母亲主理。坚持二十七年,他把每月工资交给母亲,即使母亲经济宽裕一点时也不间断,做到不少一分钱。

有病时,及早、及时,尽心、尽责治疗,不敢有半点疏忽和松懈。他为母亲先后抢救了十六次,做到“久病床前有孝子”。1979年,杨孟甫母亲袁芙蓉老人逝世,享寿六十九岁,

逝世后,丧亊简办,只开个追悼会,没收任何丧礼。但从此,杨孟甫每年正月初一,吃过年飯后第一件大亊,就是歩行二十里路,到北渡老家坟山去,为母亲拜年,三十多年来雷打不动,风雪无阻。

对待社会上的贫困老人,他把他们看做成自已的亲生父母,十分关心体贴。

杨孟甫有句名言,“奉天下老人为父母”,他在给一位双目失明的八十老人祝寿时,贴了一副这样的对联:“敬老无亲疏,天下高龄皆父母;老残不孤独,人间晚辈尽儿孙”。 他这样说,也这样做,时时注意履行自已的许诺,他从没有给自己置酒过过一个生日,却给42位孤寡老人办了寿酒。

2007年9月,他把从生活中节俭省下来的1万元,组织四个五保户代表赴北京观光,说这是让孤寡老人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的行动。这四个人的共同点,都是年逾花甲、年逾古稀的五保户,都没出过远门、没坐过火车,加上杨孟甫,共五个人。打着“中共新化县委五老和谐旅游团”的红旗,每人配戴一个“旅游证”,旅游证上印刻着旅游团的宗旨,六句话:“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关爱弱势群体,分享改革成果;五老畅游北京,共建和谐新化。”五保户游北京的消息传出以后,乡亲们奔走相告,为他们欢呼,为他们祝贺!不少人为之羡慕与惊叹,说:“去北京旅游好不容易,乡下人能有几个人去得北京?!”这些老人,有的也曾有过梦想,但没想过真的美梦能成真。为了让老人们北京之行留有纪念,在天安门广埸照了二十张照片,还摄制了一张旅游北京的光盘,老人们第一次自已看到自已的形象,能在电视屏幕上显视,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

 

他宣称“在和平环境中,是能夠做到忠孝两全” 的 。

他说:“忠”与“孝”的问题,世人常把他看作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自古有“忠孝两难全”的说法。我却认为,在和平环境中,只要自已有决心,是能夠做到忠孝两全的。

1978年,邓小平南巡,为中国的改革制订了蓝图。中共新化县委为加速农村改革,决定抽一批工作人员到边远山区吉庆东华去搞试点,要选一个熟悉农村工作、能吃苦耐劳的领导干部去带队,县委把这一人选瞄在杨孟甫身上,领导上找他谈了话。当县委领导问他有不有困难时,杨孟甫只说了一句话:“县委信得过我,困难再大也服从组织安排。”

殊不知,此时杨孟甫确实遇到很大的困难:快入古稀的母亲病卧半年多了,告急十几次,正在生命垂危中。而他对自已的要求是:“服从组织,不打折扣。”

母亲知道他要去农村蹲点后,出现了一种生离死别的情感表露,她双眼泪水横流说:“我活不了十天半个月了,谁为我送终啊…”,看着母亲紧紧握住自已的手,杨孟甫泪声俱下了。

悲切中他想出了一条绝妙的计策:“娘!我把你带到乡下去,工作不误,又不离开你。”

孟甫即刻听到母亲回答:“娘听你的!”,就这样,杨孟甫挑着行李,抬着母亲,进了吉庆杨桥村,住进农民吴成国的家。他一面工作,一面孝敬母亲。实现了他所追求的不让母亲孤单又不贻误工作的“忠孝两全”的夙愿,这一壮举在新化城乡传为佳话。

 

八十一岁高龄的杨孟甫老人,虽说身体不如以前,但仍然关注党的亊业,关注困难群众的疾苦,还瞻养着五保老人,还在研究孝道文化,撰写孝文化论文。近几年中,又荣获“十佳道德建设标兵”称号和省、县“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12年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毛主席说:“一个人做点好亊並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亊”。 杨孟甫一辈子对党忠诚,为人民群众鞠躬尽瘁,同时实现了他向党和人民许诺过的“忠孝两全” 的誓言。

 

本文作者单位:长沙孝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