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资讯
德孝家园
了解关注
30年前,年过七旬的教师遗孀王余年成为孤老,黄冈师专(现名黄冈师范学院)从安排志愿服务、设立两个勤工俭学岗位到聘请专职护工全陪护理,以一曲传唱30年的爱心接力之歌,陪伴这位“非亲”老人,一路走进百岁高龄,在当地传为佳话。
2月7日下午。黄冈师院银盘山校区,高龄101岁的老奶奶王余年家。
记者和提着一大袋自制年货的郭月珍老师一同看望王奶奶。“我一点也不糊,就是耳朵有点背。”王奶奶思路清晰,记忆惊人,向记者讲起了一段感人的爱心故事。
教师遗孀成了孤老
王余年和丈夫邹立景都是山东青岛人,生于1909年。邹立景英文好,从26岁开始先后在河南、湖北麻城、巴河、浠水教书。1972年,抽调到黄州参与筹建黄冈师专英语科,并执教至退休,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外语人才,因此桃李满园。
在丈夫游教的几十年中,王余年一直没有工作,两人也无儿女。1984年,邹立景因病辞世,75岁的王余年顿时成了孤老。
根据当时学校人事管理规定,教工家属并非学校正式在册教工,不能享受学校教职工退休福利待遇。
70多岁的王余年老人,日常生活得不到保障,更令人担忧的是她的双腿因年岁日高,几乎处于瘫痪状态,日常生活无法自理。
师生传唱爱心之歌
赡养孤老王余年老人,从邹立景老师去世开始。学校还从抚恤金中,每月定期支付一笔费用,用于王奶奶的日常生活开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黄冈师院党委书记程水源介绍,开始主要是外国语学院的师生,以志愿者的方式,定期去老人家中,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1999年,外语学院从老校区搬到新校区,计算机学院和体育学院的学生,又接过爱心接力棒。学生走了一届又来一届,照顾老人的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老人与学生们的情谊不断,很多当年的学生毕业成家后,带着孩子来看望“太奶奶”。2005年,学校还特地设立两个勤工助学岗位,安排两名女生,和王奶奶同吃同住,陪伴老人。
郭月珍是邹立景老师的学生,那时刚毕业留校,一直坚持定期陪伴老人直到现在。郭月珍整理着老人戴的帽子,“这次儿子和媳妇刚从美国回来,家里忙得不可开交,但再忙我都要来奶奶家看看,毕竟今天是过小年了。”
专业护理全职陪护
2006年,老人接连摔了几跤几成瘫痪,必须专业护理人员护理。学校增加一个临时工,每月支付500元工资,聘请专业护工50余岁的欧正华长期驻家照顾老人。
从2007年2月开始,欧正华开始全身心照顾王奶奶。“其实,做这样的护工,在黄冈包吃包住每月没有800元,是没人愿意干的。”欧正华说,自己被学校的义举感动,护理一段时间后,和老人产生了感情,也不舍得丢下老人孤苦伶仃一个人了。
今年已经58岁的欧正华,和奶奶相处已经3年多了,两人配合非常默契,也摸透了奶奶的生活习惯。“她喜欢吃红烧肉,一次可以吃一斤。”
2008年暑期,学院凑资2000多元,在大酒店为老人举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百岁寿宴。友邻师生、校院领导、丈夫的学生共来了70多人。那一天,是老人最开心的一天,也是大家最开心的一天。
百岁孤老颐养天年
记者采访时,刚好碰到外国语学院书记刘杰和办公室主任胡来胜探望老人。“其实,2号学校放假时,我们院长李辉已经代表院里来慰问过奶奶了。”胡来胜说,“今天过节,特地过来看看奶奶。”“让学生参与陪护,一来照顾下老人,更重要的是,我们想通过这种爱心接力,在师生中开展一种无形的孝老爱亲的中国传统美德教育。”黄冈师范学院院长叶芃说。
说到师生们爱心的故事,王奶奶戴上老花眼镜,拿出一叠照片,挨个给记者介绍:这是李秋芝,去武汉当老师了,这个是张纪英,这是杜丽华、蒋生华、江海平、王尚玲、张本慎、王长江,还有小邓、小艾、小丁……
讲述过程中,靠在床头的王奶奶精神一直很好,“虽然我是个‘光杆司令’,但你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让我活得风风光光的,我还要争取多活几年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