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涌现488名"中国好人"——道德建设"安徽现象"的背后

2012-10-29-13:25[来源:德孝网][作者:管理员][浏览量:1834]

                                        道德建设——社会效应

4年涌现488名"中国好人"——道德建设"安徽现象"的背后

          新华网合肥2月23日电,好人检察官”吴群、“守墓老兵”欧兴田、“以德报德”农妇李孝香和刘士圣、“板车女孩”黄凤、“最坚强母亲”许张氏……一个个安徽籍的“中国好人”感动了亿万中国人。统计显示,“中国好人榜”活动开展4年以来,安徽省488人入选,占全国上榜总人数近八分之一,位列各省区市榜首。2011年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安徽4人入选,人数也位居全国之首。

  这个处于经济发展阶段的中部省份何以好人频出?记者带着疑问,探寻道德建设“安徽现象”的背后。

  安徽488名“中国好人”传播新时期雷锋精神

  只为60多年前对战友的一句承诺,年逾八旬的安徽老兵欧兴田拖着病弱之躯,放弃儿孙满堂的舒适生活,四上北京、走访六省,为重建淮北西大门抗日烈士陵园四处奔走,并坚持为2400多名牺牲的战友守墓30多年,上演了现实版“集结号”。

  2011年9月,安徽省合肥市沿河村农妇刘士圣热心搭载一位老太坐“顺风车”却不幸发生车祸,导致老人罹难。愧疚的刘士圣数次送去赔偿费,竟一次次被拒绝。老太的子女始终坚持一个“死理儿”——不能让好人做好事却没了好报。两户农民家庭书写了一段“以德报德”的佳话。

  退休前是安徽省人大机关工会主席的张景兰平时节衣缩食,一条裤子穿了10多年,却在过去几十年年间拿出全部积蓄,帮助250多位安徽农村贫困学子圆了“上学梦”。今年64岁的张景兰退休后为了多攒些钱,开始了捡破烂的生活,一生未婚的她将山里的苦孩子当成自己的儿女。

  安徽省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新时期雷锋”开始进入全国人民的视野。这些来自基层老百姓身边的道德楷模散发出耀眼的道德光芒,为民众树立起新时期公民的精神标杆,成为社会推崇的“道德偶像”。

  “‘雷锋精神’是伴随我们这代人成长的重要道德力量,而我一直把雷锋当做自己的榜样!”张景兰说,“我坚信雷锋精神将在中国薪火相传,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榜样。”

  中国科技大学学生窦翔宇说:“雷锋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很远。但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这些全国道德模范和‘中国好人’仿佛就是新时期的雷锋,他们的事迹成为我前进道路上的指明灯。”

  安徽做实“好人”文章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近年来,安徽省继续深化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从基层巡演、媒体宣传、帮扶礼遇、教育提高四个方面入手,放大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蔚成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努力为“美好安徽”建设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和精神动力。

  为让更多的群众熟知、崇尚道德模范,安徽省文明办将省内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的先进事迹,编创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戏剧、话剧等艺术表现形式。

  大鼓《义薄云天胡文传》用地方戏曲歌颂家乡英雄催人泪下;刘琼《带着前夫出嫁》的故事娓娓道来,千人礼堂寂静无声;情景短剧《让未来记住红旗的来历》,全场无不被“红色经典宣传员”何志城的精诚所打动;《为了27年的承诺》从南国战场的生死盟约讲到27年对烈士双亲不离不弃的守护,生动诠释了越战老兵方海鹰的忠信大义。

  2011年6月起,由近年来安徽省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组成的“江淮先锋”事迹报告团举行多场报告会。来自机关、企业、高校、部队等社会各界的近万名代表,共同感受着“江淮先锋”带来的心灵感动。

  “这些‘江淮先锋’用发自内心的善行义举,诠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深刻内涵,是新时期雷锋精神的延续。他们让社会更加温馨和谐,值得学习和致敬!”企业职工刘玉华在听完报告后说。

  围绕道德典型的选树工作,安徽省形成了县、市、省层层跟进的工作链条。各市县有地方好人、道德模范、十佳人物评选,全省道德模范评选两年一届已连续开展7届。从1996年开始,安徽坚持每月评选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十佳事迹,挖掘发现一大批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夯实了“中国好人榜”推荐评选工作基础。

  与此同时,安徽省着力建立健全关心帮助机制,从物质和精神层面上全方位关心关爱先进典型,授予他们相应的荣誉称号,为他们工作和生活创造良好条件,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为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安徽省文明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安徽各地对生活困难的全国道德模范和“中国好人”进行帮扶,解决他们日常生活、养老、医疗、上学、工作等方面的困难。

  2009年起,安徽省财政按每年100万元拨付困难道德模范专项资助资金,省委宣传部调配的全省宣传文化事业经费进行适当配套,先后资助多位困难模范和“中国好人榜”上榜好人,帮扶资金达360多万元。

  “道德模范在感动和激励广大群众的同时,也得到了来自全社会的关爱。让关爱别人的人同样得到别人的关爱,正在成为一种时代风尚,体现出道德力量的传承和影响力。”社会学家王开玉说。

   打造“好人安徽”品牌 推动典型效应转化为社会效应

  作为团体在2012年1月被评为“中国好人”的合肥“A型血互助团”,是在2011年11月为帮助一名患有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的孩子小君耀而产生的。在合肥原本素不相识的一群人,因为在网上发起的救人而相识。他们定期捐献自己的血小板,并让这份爱心一直在延续着。

  “A型血互助团”的发起人之一、网友“老毕”告诉记者,刚开始时,互助团包括他本人在内只有四五个人,但是现在已经发展到150人左右。网友们平时通过微博、QQ和电话交流,希望用爱心和献血延续小君耀生命。

  “随着加入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可以帮助更多像小君耀一样的孩子。”“老毕”认为,被团体评为“中国好人”后,让更多人了解并加入进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A型血互助团”只是安徽道德模范辐射效应的一个缩影。现今,安徽全省各地、各行各业涌现了许多志愿服务团队,成为社会生活一道靓丽的风景。

  据了解,安徽省注册志愿者达160多万人,各种类型的志愿服务队达2985支,建成社区志愿者服务站1590个。“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已蔚然成风。

  “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与当地道德模范的涌现相辅相成,榜样的典型效应正转化为群体效应,进而扩散为社会效应。”王开玉说。

  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唐承沛表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文化建设不能成为短腿。这些年,为回应人民群众焦虑的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等问题,进而培育良好“道德想象”,寻找支撑“心灵成长”的支点,安徽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打造“好人安徽”品牌。

  “我们将继续以开展学雷锋活动为抓手,褒奖群众身边的平民英雄,推崇在基层涌现的凡人善举,努力挖掘安徽丰厚的道德资源,不断放大‘好人好报’正向效应,着力形成全社会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唐承沛说。 

 

本文链接:www.zhongguodexiao.com

                                                                            (责编:姜 田)

 

                                                                                 (责任编辑:姜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