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德孝资讯
德孝故事
专家访谈
活动剪影
艺文荟萃
每日一善
志愿者活动
联系我们
德孝头条
为企之德
活动剪影
为官之道
德孝资讯
德孝故事
海外德孝
健康养生
专家访谈
艺文荟萃
会员单位
每日一善
创新创业
德孝家园
乡村振兴
企业人物
商业综合
志愿者活动
组织机构
关于我们
了解关注
网站首页
>>
华夏德孝
一 片 腊 梅 叶
2019-06-09-17:18
[来源:德孝网]
[作者:管理员]
[浏览量:1657]
一 片 腊 梅 叶
——凭吊冯友兰故居
文/周同宾
踌躇许久,还是要写这篇文章。
辛卯年八月十五,学者王超逸先生提议,去唐河祁仪拜谒冯友兰先生故居,邀我和另一青年朋友陪同。超逸先生是冯先生再传弟子,特地晨起沐浴,整洁衣履,显然是带着无尽虔敬前往的。中秋节是团圆节,去那里亲近一番冯先生,应是别有意义。
车出城区,天低云暗,欲雨未雨,像是上苍有意酿造一种氛围,让我们切切缅怀这位世纪哲人。我没通读过“贞元六书”、“哲学三史”,于冯学毫无研究,但对这位乡贤一直高山仰止。有关冯友兰的话题,絮絮地绵延百余里,还没到头。超逸先生说,冯先生一再引用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且简化为“旧邦新命”,用意良深。“这四个字,中国历史发展的现阶段足以当之。‘旧邦’指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新命’指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阐旧邦以辅新命:余平生志事,盖在斯矣。”(冯友兰:《康有为“公车上书”书后》)为国为民,仁心可鉴。我说,冯先生一再引用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即“横渠四句”)明志,足见其异乎常人的责任感、使命感,献身精神和担当精神。他是现当代无人超越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更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问了多次路,绕了多个弯,终于到了,到了祁仪乡政府。冯家故宅已荡然无存,连一丝当年的气息也没有。这里只是旧址。新建的随处皆有的长方体的办公大楼,把可以想象的全部空间满满壅塞。幸好,原属于冯家的遗留还有一株银杏,树干可两人合抱,树龄已远过百年,把满树扇形的叶子一直擎向云天,扇面绿中透黄,已老出了秋色。阅尽世事的古树见证了冯府的沧桑变迁,可惜不告诉我们。还有一丛腊梅,密枝披拂,碧叶葳蕤,活活地酿一团勃然生机。据说乃冯先生所手植。于是乎,我们仨列队肃立,向岁暮才绽放金色笑靥的花卉中的坚韧者九十度三鞠躬,献上一腔敬意,满腹思绪。想,院中的泥土应仍留有冯家地气,但,凝固的水泥已经严严压死,接触不得。
在乡政府的一间屋里,有一故居沙盘。庭院深深,屋舍俨然,门前树铁旗杆。但只是不到三平方米的微型沙盘而已,绝对透不出冯家大院当年浓重的历史、文化、生活讯息。
临别时,超逸先生特地带回数片腊梅叶子,带回无限牵念,更带回难言的遗憾。
出乡政府大院时,我暗思忖,此处或许正是冯家大院朝向清水河的大门旧址。冯府大门没有乡政府大门阔大。遥想当年,从这里却不只走出了冯友兰,还次第走出了地质教育学家、矿床学家、地貌学家、中科院院士冯景兰,作家、文学史家冯沅君。作家宗璞不在冯家大院出生,根脉却在这里。这个曾经充盈书香的青砖灰瓦院落,对中国的贡献太大太大。然而,连半块砖、一片瓦也难寻觅。
回到家,读冯先生女婿、宗璞丈夫蔡仲德所著《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见多处有关故居的记载,不禁感叹欷歔,甚至愤慨。且引几条如下——
1986年12月29日:“复祁仪乡政府函,表示‘我在北京大学工作,居住条件已有适当安排,不需用老家旧宅,该屋乡镇机关已使用多年,现在可继续使用,不必变动’”。
1988年4月22日:“唐河侨务办公室来信(冯友兰长子钟辽入籍美国,故由侨办出面——作者注)说先生老家房产折价七千九百元,问‘手续咋办,房款谁领’。信中并有要先生捐献此款买轿车之意。” 、
1988年4月27日:“致唐河县侨务办公室一信,告以决定将房款捐赠唐河县图书馆。”
此后,《年谱》中再无有关老家旧居的记载,因为已经易主。即令变更了产权关系,那近百间房舍仍变更不了冯友兰故居的实质啊。冯先生的初衷是“可继续使用,不必变动”,后来不仅变动了,而且拆毁了。内中想必还有许多故事,我们不知。面对当时的乡政府,学贯中西、思通今古的智者冯友兰非常弱势。
冯先生情系桑梓,愈老愈炽。《年谱》中,最后十年有关家乡的记载多达数十条。乡亲来访,无不接待;提出要求,无不满足(惟一一次例外是,南阳地区教育局拟用专车送去石匾,当即命宗璞发函制止)。1985年,给老家捐资一万元,修建教学楼。后又捐资一万元为图书馆配置钢制组合书架(共42架),并捐赠购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百衲本二十四史一套(凡806本,3243卷)。
对文化,冯先生坚守的是建设。对已成文物的故居,后来人实行的是消灭。
如果毁于“土改”,尚可原谅。毁于“文革”,也可理解。偏偏毁于改革开放十年后,岂非咄咄怪事?
论文化意蕴、永久价值,一万栋办公楼也不抵一座冯友兰故居。
扪心自问,是不是愧对冯先生,愧对后代子孙?
北大燕南园57号三松堂,是冯先生人生及学术的终点。唐河祁仪“耕读传家”的祖屋,是冯先生人生及学问的起点。没起点焉有终点?三松堂已成学界圣地,起点却化为乌有。当初拍板决定扒掉故居的当权者,岂非“千古罪人”?说这些,可能有人不悦。我已老,无所谓了,不怕得罪了谁……
前不久,超逸先生转赠我一片冯家的腊梅叶,月余天过去,已苍黄得斑驳凝重,有文物的质感,不禁想起鲁迅《野草》里的《腊叶》。依稀觉得,我的书房和学界泰斗的故居忽地有了一种生命的维系,知识贫瘠的我和满腹经纶的冯先生有了一种可触可感的关联。手托叶片,观赏,沉吟。而后,把它夹进架上矗立的皇皇14卷《三松堂全集》的第一卷,《三松堂自序》的篇首。此文的第一句话是:“1895年12月4日(农历乙未年十月十八)我生在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祖父的家里。”
来源:南阳日报 2011年11月18日
2011年10月26日
(编辑 牛艺伟)
[相关新闻]
弘扬孝道文化座谈会在曲阜师范大学召开
[相关新闻]
热血军魂 善行天下
[相关新闻]
人间百灵,尽孝爱家——德孝文化践行者南林霜
[相关新闻]
孝行为先,人间大爱——德孝文化的研究与实践者薛军凯
[相关新闻]
中国南阳首届中华父亲节活动圆满举行
[相关新闻]
拳拳赤子心,孝意亘古不变 ——记杨富军带痴呆母亲在老伯坊村隐居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