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故事:乳姑不怠——崔山南

2013-06-14-10:05[来源:德孝网][作者:管理员][浏览量:2643]

 

主题歌:

      天生日月

      地养山河

      父母生养我

      草木荣枯

      花开花落

      祖辈留下我

 

      羊羔知跪乳

      乌鸦犹反脯

      少小无忧靠父母,

      成家方知育儿苦。

      世间百善孝为先,

      人生千般顺为福。

      忠孝立国兴家邦

      中华礼仪传千古

 

百善之首孝为先。“孝”是什么?

“孝”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父母给你生命,所以你要善待父母之生命;父母宁愿自己挨饿受冻,也要让你吃饱穿暖,所以你要照顾父母之温饱;你在父母怀抱有三年时间完全不能自立,完全依赖父母而生存,所以父母死后你要守孝三年。

孝又不是简单的回报,而是一种天伦亲情的体现和表达,是人活着的意义的一种价值。重温二十四孝,不是让我们去刻意地模仿、效法古人,而是通过这些故事去领略一下孝的精神,继承孝的传统美德,在新形势下焕发新孝德的光彩!

乳姑不怠——崔山南

崔山南是唐代的博陵人。博陵就是现在河北省的蠡县。蠡县盛产棉花,素有“银蠡县”之美称。他位于河北保定的东南部,是京、津、石的三角腹地。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的越国名臣范蠡功成身退后就曾在这里经商,孟尝君也曾在此招贤纳士。

崔山南,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所以人称“山南”。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已是耄耋之年,牙齿脱落,两腮凹陷。崔山南的祖母唐夫人,十分贤淑孝顺。她遵规蹈矩,每天总是第一个起床,整屋扫院,然后就是领着儿孙、媳妇、女儿们去给婆婆请安,请安后即给婆婆穿衣服,梳头,洗脸。再然后就是扶着婆婆到厅堂坐下,再从厨房端来专给婆婆做的稀粥冲鸡蛋喂婆婆吃。日复一日,眼看着婆婆一天比一天吃得少,一天比一天消瘦羸弱。她非常着急,去找丈夫商量,怎样照顾好母亲,让她能强壮身体。丈夫也是个孝子,他去请示老夫人:“母亲!你老想吃点什么,儿子这就让媳妇给你做什么。咱家没有的,儿子可以给你到外面买。”长孙夫人摇摇头:“不需要。啥也不需要。”媳妇崔唐氏在一旁忙说:“娘!可是你每天只吃那么一点儿,身体也日渐消瘦,这怎么行呢?”长孙夫人笑笑:“这没啥奇怪的,人老了都这样。牙齿落光了,啥也咬不动,无论啥吞下肚子都难以消化,怎么能不消瘦呢?”媳妇崔唐氏苦着脸说:“娘!你得想办法多吃点东西呀!”长孙夫人说:“生老病死,这都是天定的。我都恁大年纪了,土埋脖根了,还用想什么办法!听天由命,活到哪天算那天,随他去吧!”媳妇崔唐氏心里非常难过,她眼前一片茫然地叫了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回到自己房里,崔唐氏坐卧不宁,她想,老人生儿育女操劳一生,儿女不能让老人保持老来身体健康,这就是最大的不孝。于是她和丈夫苦苦思索,反复商量,总想找出一个能使老人多吃,而且吃了能够消化的好办法来。夜里,她睡在炕上,翻来复去的睡不着。忽然她想起儿媳喂孙儿山南吃馍时的情景,先掰块馍塞嘴里,嚼呀嚼,直到嚼成了软面团样才填到孙儿的嘴里。嗨,她想,婆婆嘴里没了牙齿,不就是没法咀嚼了吗?咱把馍给她嚼一嚼再喂她嘴里,像儿媳喂小孙儿那样,不就把问题解决了吗?想到这里,她按奈不住心头的喜悦,推推熟睡的丈夫:“哎!醒醒,醒醒!”丈夫睁开眼睛,心里极不高兴地:“什么事呀,深更半夜的?”她没头没脑地说:“我有办法了!”丈夫睡意朦胧地嘟哝说:“啥啥有什么办法?”她喜冲冲地把她刚才的所思所想向丈夫述说一遍,没想到丈夫冷冷地回了她一句:“亏你想得出来!娘是大人,不是小孩儿,你在嘴里嚼一嚼再吐出来,多不卫生,娘哪里会吃,不骂你两句才怪哩!”她没吭声。又一想,可也真是这么回事儿!

怎么办?眼看着老太太的身体一日一日的消瘦下去,心里总不是个滋味儿。这一夜她始终没有睡着。

第二天早晨,她照常第一个起床,整屋扫院,然后领着儿孙、媳妇、女儿们到婆婆屋里去请安。请安后仍像往日那样给婆婆梳头、洗脸。然后又将婆婆扶到厅堂坐下。只是这一天她做这一切时总是心事重重的。婆婆长孙夫人见媳妇闷闷不乐,就怀疑她有什么心事。问她:“媳妇儿!这两天是不是累着了?身上哪里不舒服呀!”崔唐氏紧忙回答:“娘!没事的。媳妇只是担心你老每天吃不上饭,身体如何受得了呀!”婆婆长孙夫人笑笑说:“真是难为你了!不过,人老了,活着实际上是受罪哩!就是死了也是好事啊。她自个儿的罪孽满了,儿孙们也都不再跟着她受连累了,有啥不好呢!”

“娘!你可不要这样说呀!”媳妇崔唐氏说,“是我们没有孝敬好你老人家。”说着便钻进了厨房。

崔唐氏正在厨房为婆婆做饭,小孙儿崔山南跑了进来:“奶奶!你今天给我做什么好饭吃呀?”崔唐氏说:“你别急,等奶奶给你老奶奶把饭做好了就给你做。”小孙儿崔山南说:“你给我老奶奶做什么好饭呀?”崔唐氏说:“奶奶还不知道做什么好,你老奶奶牙齿落光了,什么也咬不动,奶奶正愁得没办法,你能告诉奶奶,做个什么饭最好呢!”小孙儿崔山南不加思索地说:“做奶。奶水养人。你看我小山南小时候不是也没长一颗牙齿吗?那时候我什么也嚼不动,不是硬靠妈妈的奶水喂大了吗?”

“啊!”崔唐氏忽然眼前一亮,“我小孙儿说的对呀!奶水,奶水,幼婴儿哪个不是靠母亲的奶水喂养大的呀!”同时她想到自己还有点奶水,何不给它派个用场,拿它去滋养婆母,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于是她又匆匆去找丈夫商议。不料丈夫又是大为光火:“嘿!亏你想得出来!你咋喂?还能将乳头塞到娘嘴里去?这不是遭践人吗?把娘当儿子喂呀?啊?你试试,看娘不唾你脸上才怪哩!”崔唐氏做难了。怎么个喂法呢?弄不好岂不弄巧成拙,倒落骂名吗?无奈,这一天她仍然给婆婆做了稀粥冲鸡蛋,婆婆只吃了一点点。也就在这时候她又一次忽然茅塞顿开地想到,我用白面熬汤,再将奶水挤出来,搅和在面汤里不是就什么也分不出来了吗?对,就这么来,试试看。这一次她没去跟丈夫商量,就这么悄悄地按自己的想法做了。她把奶水挤在白面汤里,搅匀,便急急端了过去。她本想趁汤热时奶味儿小,也许她就发觉不了。出乎意料的是,长孙夫人刚喝了一口,就烧得吐了出来,忿忿地骂崔唐氏:“啊呀呀,你想烧死我呀!”崔唐氏急回话:“哎呀!对不起呀,娘,媳妇可不是故意的。是我性急,一时忘了烫咧。”说着她又忽然想起,调点糖,甜味儿岂不就将奶膻味儿遮住了吗?于是她便急忙对婆母说:“娘!让我给你调点糖,这一搅和就凉了,就能喝了。”长孙夫人没吭声,崔唐氏急急返回厨房给汤碗里调了一勺儿白绵糖。她想,这回总该万无一失了吧!不料,长孙夫人喝头一口便尝出了汤里的奶膻味儿。她皱皱眉头,品咂着说:“媳妇儿,这汤里咋有股奶味儿呢?”崔唐氏忙说:“那是糖味儿,不是奶味儿。”长孙夫人笑笑说:“不,我品出来是奶香味儿。就像我儿子小时候,娘给他喂奶时溢出来的那股味儿。”崔唐氏急问:“娘!咱不管它是啥味儿,你只说这个味儿怎么样?你爱吃吗?”

“爱,爱。”长孙夫人边喝边点头,“娘就爱闻这个奶香味儿。”

崔唐氏喜出望外地:“娘!你要爱闻这个味儿,今后我就天天给你调这个味儿。啊?”长孙夫人说:“好,好。天天来这个。”

崔唐氏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她好轻松啊,一脸喜气,一勺一勺地将碗里的奶汤全给婆婆喂了下去。

从此以后,崔唐氏每天都要挤半碗奶水,将它拌在稀薄的白面汤里。长孙夫人也喝得津津有味。随着时间的推移,崔唐氏也不断的给她的汤碗里增加奶汁,奶水的比例也越来越大。以至后来全都变成了奶水,长孙夫人也竟没吭一声。只是全家人立见老太太的身体一天比一天的康健起来。脸上有了红润色儿,走路的脚步也较过去硬朗多了!

儿子媳妇们都不太留意,只有丈夫一人觉得有点奇怪。没见母亲吃什么好东西,也没见妻子采用什么新办法嘛,怎么母亲的身体却一天比一天的好起来?你看他脸色红润,步履硬朗,似乎又年轻了好多岁。他怀着探秘的心情,蹑手蹑脚地来到厨屋的窗外,透过窗玻璃偷偷向屋里望去,只见妻子崔唐氏正在解衣襟。他睁大惊奇的眼睛望着妻子。眨眼间,只见她将胸脯袒露出来,两只乳房小山样现在眼前。他不知道她要干什么,只是胸腔里一股怒火顿起,妇道人家,袒胸露肚,成何体露!那时候的封建社会,要求妇女“三从四德”,对她们的约束可多了!什么的足不出户,笑不露齿,走路目不斜视,说话慢声细气。哪像我们现在的女孩子,袒胸露背,光胳膊光腿的时尚文明。唐老爷怒发冲冠,抬腿冲进厨屋,抡起巴掌,照着妻子崔唐氏的两颊,“呱,呱”的就是两巴掌,边打边骂:“你,你,你这是干什么!不嫌丢人!袒胸露腹的,象啥样子!”妻子崔唐氏眼前一片火花,可是她什么都明白了。她望一眼丈夫,从容不迫地将事情的原委说了一遍,唐老爷这才恍然大悟。他谦疚地抚摸着妻子,连声埋怨她咋不早告诉他呢?妻子说:“我不是怕你阻拦嘛!娘的身体不容再耽误了呀!”

这一天,唐老爷亲眼看着妻子崔唐氏洗净乳头挤了奶水给老娘拌在汤碗里又调了糖,之后他亲手端着汤碗送到母亲面前,并将崔唐氏以乳孝姑(姑即婆母)的事儿向母亲述说了一遍。只见母亲长孙夫人哈哈大笑说:“媳妇儿以乳孝姑的事儿我早都看出来了,只是怕挑明了她害羞,因此就一直没有说出来。”

就这样,长孙夫人在崔唐氏的精心侍奉下,身体一直很健康。

不幸的是,一年后,一场大病,长孙夫人便卧床不起。长孙夫人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把全家老小召集到病床前,将崔唐氏以乳孝姑的事迹详细讲了一遍,之后便拉着崔唐氏的手激动地说:“媳妇呀,娘没什么能报答你对我的恩德,只希望你的儿孙们,媳妇女儿们都能像你一样的恭敬孝顺你,那我就心满意足了。”

人常说,父母是儿女做人最好的榜样。崔唐氏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影响教育了孩子们。果然,后来崔山南长大后做了高官,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对祖母和母亲都很孝顺。儿孙媳妇们也像崔唐氏那样尽心竭力的孝敬老人。正如后人所言:

孝顺还生孝顺子,

忤逆又生忤逆儿。

不信但看檐前雨,

点点滴滴不差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