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故事:闻雷泣墓——王裒

2013-06-13-09:33[来源:德孝网][作者:管理员][浏览量:2201]

 

主题歌:

      天生日月

      地养山河

      父母生养我

      草木荣枯

      花开花落

      祖辈留下我

 

      羊羔知跪乳

      乌鸦犹反脯

      少小无忧靠父母,

      成家方知育儿苦。

      世间百善孝为先,

      人生千般顺为福。

      忠孝立国兴家邦

      中华礼仪传千古

 

百善之首孝为先。“孝”是什么?

“孝”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父母给你生命,所以你要善待父母之生命;父母宁愿自己挨饿受冻,也要让你吃饱穿暖,所以你要照顾父母之温饱;你在父母怀抱有三年时间完全不能自立,完全依赖父母而生存,所以父母死后你要守孝三年。

孝又不是简单的回报,而是一种天伦亲情的体现和表达,是人活着的意义的一种价值。重温二十四孝,不是让我们去刻意地模仿、效法古人,而是通过这些故事去领略一下孝的精神,继承孝的传统美德,在新形势下焕发新孝德的光彩!

闻雷泣墓——王裒

“闻雷泣墓”是元代郭守正编著的“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一个。它讲的是王裒的母亲生前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听到雷声,王裒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一个对父母忠孝的故事。

王裒,字伟正,魏晋时期营陵人。营陵就在今天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的东南一带,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风景优美,人杰地灵。

王裒的祖父王修和父亲王仪,都是魏国名士。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高风亮节且气度优雅正直。父亲王仪曾担任文帝时期的司马一职。东关那场战役后,皇帝问众人:“最近的战事不利,这个罪责应该由谁来承担?”王仪直言不讳地说:“那是元帅指挥失策。”皇帝大怒:“大胆!竟敢把罪过归咎在朕的头上!”由于他正直敢言,被骄横跋扈的晋王司马昭无辜杀害。

王裒悲痛死于非命的父亲,从来不曾朝西向而坐,用来表示自己终生不去入朝廷为官。朝廷的三次征召七次授官他都不予理睬。他曾在父亲的坟墓旁边盖起草庐,早晚经常到坟墓那里跪拜,手扶着柏树悲伤地哭泣,眼泪滴落在树上,树都因此而枯萎了,足见其对父亲的感情之重,悲痛之深!

父辈的品格对王裒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且他的性格也极像父亲,耿直、倔强、诚实。王裒自小在父母亲的教导下,就非常注意培养锻炼自己的道德品质,总是用高尚的礼仪、情操来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打小他就非常敬重、孝顺父母。

父亲去世后,家里就剩王裒和母亲二人。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无论读书习字、待人接物或者家务劳动,从来都不马虎。每天规定的功课,必须按时完成,否则便不许出外玩耍。一天下午,小王裒正和几个伙伴在巷里玩老鹰抓小鸡,刚才还晴朗朗的天空,眨眼间狂风大作,彤云密布,又是打雷又是闪电的。小伙伴们一个个都吓得龟缩在屋檐下不敢动弹,大家紧紧地拥在墙角低着头闭着眼睛,连气都不敢喘一下。说话间大雨瓢泼,积水横流。忽然又是一道闪电,接着便是嘎嘎嘎的一声炸雷。就在闪电眼前“烘”的一晃那一刻,小王裒顿时想到母亲一人在家,一定很害怕很害怕的。于是他望望了天空,便不顾一切的一下子窜进了雨幕,撒腿就跑。泥泞中,他脚下猛一溜,“啪”的一声,摔倒在泥水里,眨眼间便成了只大泥猴。可是他连想也没想,爬起来继续朝家里跑去。

他一进家门就喊:“娘!娘!……”

他推开母亲的房门不见人,又跑到自己的书屋里,才看见母亲竟倒在他的书桌下。窗户大开,随着大风的狂叫,窗扇被甩打得“啪,啪”直响。雨点吹进屋里,地上满成了积水。他紧忙合上窗扇,又去看母亲。这才发现母亲躺倒在地上,已经晕了过去。他趴在母亲身上,声泪俱下地哭喊着:“娘!娘!……”过了好一会,母亲才苏醒过来。母亲一苏醒过来,看见王裒便坐起来,拉着王裒的手说:“你可回来了!”

王裒紧忙将母亲扶上炕躺下,他问母亲:“你怎么能躺在地上呢?”母亲说:“天气突然变了,狂风暴雨,又打雷又闪电的,娘不知你躲在哪儿,推开窗户看见你们几个都挤在你五叔家的屋檐下墙旮旯里,大声嘶喊,你听不见,不防突然一声炸雷便将娘吓晕过去了。”

“娘!”王裒一阵内疚,“母亲原是担心儿子被雷电吓的呀!”

从此母亲就患上了“恐雷症”,一听雷声便被吓晕过去。

小王裒在母亲的抚育下渐渐长大,之后王裒便将全部的爱心和孝心都放到了母亲身上。除了亲自照料母亲的饮食起居,他还常陪她说话,逗她开心,以解除老人精神上的孤独和凄苦。母亲病了,他日夜侍候在床前,衣不解带地喂汤喂药。母亲患上了“恐雷症”,惧怕打雷,每当下雨打雷的时候,他便将门窗关得严严实实的,拉着母亲的手,绝不离开半步。

王裒身高八尺四寸,容貌端正,讲话声音清亮,修辞的气度典雅方正,博学而且多才多艺。因为父亲的悲剧命运,他誓不为朝廷做官,于是就隐居起来以教授弟子谋生。

王裒个性倔强。小时候家里贫穷,耕地没有牛,他就让母亲扶犁,自己亲自拉犁,自耕自种,用自己的汗水换取田里的出产来糊口谋生;穿衣服,则要靠自己亲自采桑亲自动手养的蚕茧绞出的丝来量身成衣。有人想帮助他,他总是一脸感激地谢绝。他说:“乞丐还不食‘嗟来之食’哩,我一个正常人,不灾不病的,要人家的帮助干什么!”有一年,他在书馆教书,他的几个门生秘密地帮他收割麦子,王裒发现后竟把门生为他割的麦子全部扔掉不用。认识他的旧友有馈赠他东西的,他也一律拒不接受。

王裒和母亲相依为命。多少年以后,母亲久病不治,溘然长逝。他悲痛万分,和妻子将父母合葬在一处,虔诚恭谨地守丧尽孝,每天早晚,都到墓前祭奠。

一天夜里,王裒俩口正相拥而眠,刚刚进入甜蜜的梦乡,一声炸雷把他从梦中唤醒。他“忽噜”下翻身坐起,披了件衣服就往外跑。妻子不知就里,慌恐地急喊:“先生!深更半夜的你干什么去呀!”王裒哪里顾不上给她解释呀,他只知道母亲怕惊雷,要赶往母亲的墓地去。妻子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匆匆披衣赶了过去。刚跑出大门就发现天变了,恐怕要下大雨,她又紧忙踅身到屋里给丈夫拿了件衣服,取了把雨伞便又匆匆追了出去……

夜漆黑。一道闪电,妻子才看见王裒朝村外跑去。她非常纳闷,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咋就像了疯一样呢?她追呀追呀,追得她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使她出乎意料的是,前面就是母亲的墓地,他要干什么!她追过去,只见丈夫王裒恭敬地跪在母亲的墓前,嘴里咕咕嘬嘬地说着什么。等她走到跟前,还没开口讲话,一声炸雷,瓢泼大雨便哗哗的倾泻而下。她急急将衣服给丈夫披在肩上,撑起雨伞一同跪了下去。这时候,她才听见丈夫在一边跪拜一边哭诉:“娘啊!儿子王裒在此,您老千万不要害怕啊!”

妻子明白了,婆母生前患有“恐雷症”,没想到母亲过世之后,丈夫王裒还惦记着母亲怕雷的事情。此后,每当刮风下雨的天气,王裒一听到轰隆隆的雷声,便狂奔着朝父母的墓地跑去,妻子总忘不了让他把雨伞带上。

王裒对父母的感情可谓至深至厚,每当他书馆里给学生讲课时,读到《诗经·蓼莪》这—篇中“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两句时,他都会反复颂读,禁不住泪如雨下,总是痛哭流涕不能自已。

正是:“荒冢结庐土一抔,

泉台岂复怕闻雷,

事亲原不分生死,

墓地陪母绕千回。”

看了这个故事,让人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不是因为故事情节有多么引人入胜,多么惊心动魄,仅仅是因为主人公对父母的一片热爱与孝敬。每个人对父母孝顺的表现,在形式、行为上都不一样,关键是能不能细心观察,急父母之所需,想父母之所想。

王裒知道母亲最怕打雷,所以每每打雷都会寸步不离母亲,而且生前如此,死后亦然。设想,如果父亲喜欢下棋,那么我们泡两杯清茶,和父亲对弈几盘;若母亲喜爱热闹,假日时邀上几位好友到家来,和母亲一起下厨做几道好菜,一来可以和朋友相聚,二来我们也和母亲有了沟通的机会,排遣母亲的寂寞。何乐而不为之!

古人云:“子欲养而亲不在。”朋友!趁着双亲俱在,多多关怀他们,才是最实在、最现实、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