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资讯
德孝家园
了解关注
亚峰向丁春华深深鞠躬谢恩
丁春华和袁爱军一起观赏袁爱军父子送给她的“花木兰”瓷盘
11年前的一个深夜,3名河南商丘人在南京郊外遇车祸受伤。危急关头,经过的栖霞一饭店老板丁春华与伙计们停车营救,一路闯红灯,将伤者送到鼓楼医院。医生说,如果晚9分钟送到,重伤者就没命了。3名商丘人后来与丁春华失去了联系。11年来,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见到南京恩人丁春华。7月30日现代快报报道此事后,他们很快就找到了救命恩人。
昨天,商丘人袁亚峰与父亲千里迢迢赶到南京,向丁春华深深鞠了一躬,感谢11年前的救命之恩。
现代快报记者 赵守诚/文 李雨泽/摄
[当面谢恩,11年的心愿终于实现]
昨天早上4点多钟,袁亚峰与父亲袁爱军就从商丘市虞城县家里启程了,为让他们顺利与救命恩人见面,了却11年的夙愿,商丘日报社专门提供一辆轿车,送他们来南京。经过约5个小时,父子俩抵达南京。经过栖霞大桥时,袁亚峰一眼就认出当年发生车祸的地方。
“就是这个地方,那会桥上还没有隔离墩,下桥后路中间才有隔离墩,我就是因为疲劳驾驶,才一头撞上去的。”袁亚峰说,车子侧翻后,父亲就昏迷了,醒来时人已在医院。“那天我们的大货车下桥时侧翻,丁阿姨的车准备上桥,在隔离墩另一侧,她主动停车相救。马路上车太多,她硬是站在马路中间拦截住车流,让自己的车掉头过来,闯红灯把你送到鼓楼医院的。”袁亚峰对父亲说。
昨天上午9点多钟,父子俩来到位于和燕路的丁春华的家。一进门,他们就给丁春华深深鞠了一躬,52岁的袁爱军说,“总算见到恩人了。是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要不是遇到你这样的好心人,我早就没命了。”
一见面就鞠躬:
“是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送上“花木兰”工艺品:
“你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女英雄”
父子俩带来一大堆家乡土特产,他们还特地挑选了有关花木兰的剪纸、刻瓷、书法等工艺品。袁亚峰说,虞城县是花木兰的故乡,他们找到当地有名的手工艺人,赶制了这些礼品,并刻上恩人的名字。“你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女英雄花木兰,送花木兰工艺品最合适,能代表我们的感激之情。”丁春华连称不敢当,她高兴地与商丘客人拉起了家常。袁爱军拿出手机,里面有一张丁春华的照片,“昨天现代快报记者传来你的照片,我就把照片存在手机屏幕上。11年了,我一直盼望见救命恩人一面,现在总算了却一桩心病,我太激动了。”父子俩还赠送丁春华一面锦旗。
大家聊起重伤员袁爱军的伤情,袁爱军说,当时他浑身多处受重伤,右侧头皮被撕裂,右耳全烂掉,左臂膀受到重创,伤及神经。幸亏及时送到鼓楼医院,得到良好的治疗,后来转到老家医院,治疗3个月才痊愈。现在没啥毛病了,只是右耳听力减退。
车祸发生在深夜11点半左右,丁春华昨天向获救的父子俩感慨:“我们也叫有缘,那天我开车到下关白云亭进货,准备返回时,与一辆货车发生小碰擦,耽误了时间,很晚才返回,碰巧半路上看到你们的大货车侧翻。要是早一点回去,也许就错过了。”
丁春华说,当时什么想法都没有,就觉得要赶紧救人。事发路段地处郊外,夜晚来往的大多是过境的外地车,司机不熟悉路况,一般不会停车。“我对周边道路和医院都很熟悉,也没多想,就招呼伙计营救了。看到压在车头下的人头上血直冒,知道他再不赶快抢救就要不行了,所以我就让伙计小吴直接送到了鼓楼医院。”
丁春华的丈夫孙先生插话说,那天夜里她回家后,还念叨路上抢救重伤员的事。凌晨3点,担心伤员带的钱不够,她还打电话过去询问。第二天上午,她放心不下,再次打电话问人抢救过来没有。“得知重伤员脱离危险,她才松了口气,对我说,她算成功干了一件好事。”
[回忆救援,感人的细节再次清晰]
两次打电话到医院询问
得知伤员脱险丁春华才放心
[挂念11年,南京的恩人从未忘记]
每到过年,总要提起南京的恩人
袁爱军说,逢年过节,亲戚们都要聚在一起吃饭,每次聚会都要聊起他在南京的那次重大车祸,亲戚们会关切地问他身体恢复得怎么样了。这时候,他总要提起营救他们的女老板,“那真是个大好人,她喊伙计开车送我去抢救,遗憾的是,我醒来时已在医院里了,我一直没有见过她,也不知她长什么样。无论付出什么代价,我都要找到她,当面对她说声谢谢。”
得知找到丁春华后,袁爱军当晚就想往南京赶,但“我妻子还搬出日历,说8月3日是农历六月十六的好日子,要我再等两天,要在好日子再去南京见恩人。我说不行,与恩人见面的日子越早越好,我等不及了,今天天不亮就从家里赶来了。”
听了袁爱军的一席话,丁春华眼泪直打转。“咱俩今天见面就是缘分,哪天见都吉祥,只要你身体健康、平平安安就好。”
记录恩人信息的通讯录,珍藏了11年
昨天,袁亚峰还带来了一个巴掌大的通讯录,11年来,这个小本子他们全家人一直珍藏着。小本子里有一页写道,“小香港,姓孙,新港开发区小香港饭店。”下面一行记的是饭店老板的手机号码,旁边还写着几个字:“大师傅,姓魏”。
袁亚峰说,这原是他叔叔的通讯录,车祸发生后第3天,叔叔赶到鼓楼医院。当时,叔叔拨通丁阿姨电话,通话后,在这个小本子上记下了丁阿姨的联系方式,送伤员来医院的有饭店姓魏的大师傅。“这是我们能找到救命恩人的唯一信息,这上面的手机号码,我早就背熟了。可后来这个电话一直打不通。”
平时一家人念叨起远在南京的恩人时,袁亚峰都会翻出这个小本子,并尝试拨打电话,可惜都未能打通。他不知道,丁阿姨换了手机,这个号码早就不用了。
前几年,袁亚峰还委托在南京打工的朋友帮忙寻找小香港饭店,结果发现饭店早已关门了。
[善缘圆满,爱心还在延续]
南京恩人准备赴商丘帮扶贫困生
了却了11年的心结,袁爱军父子俩昨天一直很激动。丁春华也十分喜爱这个敦厚朴实的河南小伙子,当即认袁亚峰为干儿子。袁爱军父子一再邀请丁春华夫妇到商丘作客,“只要你们有空,我们开车来接。”丁春华说,她与老公都爱好旅游,今后肯定有机会到商丘去。“我们商量好了,请商丘日报记者帮忙找一个小学,我们准备批发一批文具图书,带过去送给家庭困难的孩子。这也算结对帮扶一把吧。”
回应疑问
为何11年后
才寻访恩人?
袁亚峰说,车祸后经济困难,没条件来南京
现代快报报道了商丘男子急切寻找南京救命恩人一事后,网友纷纷转发。有人疑问,这事都过去11年了,为何现在才开始寻找?
针对网上的疑问,袁亚峰解释说,父子俩当初花了十多万元购买了一辆大货车跑运输,当时没有交强险,为了节省,他们也没办保险。出车祸后,车子报废,拿不到任何赔偿。加上父亲重伤,东挪西借才凑足医药费。父亲当年41岁,自己才18岁,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父亲在医院躺了3个月,家里面临巨大的经济与精神压力。“与丁阿姨失去联系后,我们也想到南京寻找。可当时家里生计困难,出趟门不容易,就拖了下来。”
后来,父亲痊愈了,父子俩都外出打工,有了一定的积蓄。找到南京的救命恩人,成了一家人最大的心愿。但当地通讯不发达,他们也不会上网。不久前,经人介绍,袁亚峰找到商丘日报社记者高会鹏,希望借助媒体找到南京恩人。
丁春华的丈夫孙先生说,“车祸发生后,你们几次打来电话,通过电话表示感谢,我们心里已非常满足了,知道车祸后你们困难,不愿意你们为谢恩专门来南京一趟。后来几个月,手机号码也确实换了。经过这么多年,这事我们早淡忘了。”
“你们忘了,我们可忘不了。”袁爱军打断孙先生的话,“丁春华是我的救命恩人,知恩不忘,我不能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找到恩人是我们一家人最大的事情。”
记者手记
知恩图报
多久都不算晚
11年前发生在南京的一场车祸,连出手施救者都已淡忘,可被救的商丘人却一直念念不忘。近4000个日日夜夜,“见恩人一面”成为最大的心愿。终于,这一愿望在昨天得以实现。
虽然和恩人的见面时间只有短短的4个小时,却完成了11年的夙愿。离开时,他们的脸上,是那么的幸福、满足和踏实。“如果不来这一趟,过年心里都不安生。”朴实无华的商丘农民,用这句大白话,彰显了中国人最传统的美德:知恩图报。
日常生活中,救急解困的好人好事并不鲜见,但是受助者能够牢记心头,无论多久也要找到恩人,确属难能可贵。
感恩之情,并不因岁月太久而淡漠;感恩之心,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昨天的会面,令11年前的施救者也时而泪光闪烁。对善举的肯定,必然也会催生更多的善行、善举,让这个世界更加温暖。
本文链接:www.zhongguodexiao.com
(责编:孙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