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24孝”的伦理重塑和亲情缝合

2012-08-28-10:29[来源:德孝网][作者:管理员][浏览量:1350]

新“24孝”的伦理重塑和亲情缝合 

         8月13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等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其中包含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教父母学会上网,每周给父母打电话,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2012年至2013年,它将在15个城市被宣扬倡导。(8月14日《新京报》)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几年前,一首《常回家看看》红遍大江南北,只因它在亲眷疏离的情境下,击中公众心弦,引起不小共鸣。
  在时下,孝道式微,愈发成为人们的共识和普遍焦虑:“啃老族”盛行、虐待老人现象频出,俨然是孝道沦落的镜像;不少“街头秀”式的行孝,多流于形式,包括在成人礼上让孩子“磕头言谢”、母亲节让学生“洗脚示孝”,像是仪式化的道德路演,反衬出亲情反哺的贫乏;而“常回家看看”入法,更凸显了亲情交流、涵养不够的尴尬。
  在此语境下,新“24孝”的出台,不是为了应景,而是指向伦理重塑的纠偏动作。它旨在通过孝行规范的传递,来唤回人们的孝道觉悟、精神认同,在积极倡导中,让行孝内化为子女们的责任践履和情感守候。
  新“24孝”中,内容细致入微,既有“教父母上网”等与现代生活接轨的成分,也提及“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观念突破,“聆听父母的往事”的心理关怀。不少标准,颇具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如“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是对“常回家看看”的重申,即便难解老人的空巢之苦,至少可以慰藉他们的思念之情;又比如“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也是以仪式感化的方式,来激发子女的感恩情怀。
  说起来,这些多是常识,蹈行之间并不难;可诸如此类的细节,恰是我们容易遗忘的。太多人因疲于奔命、忙于琐事,却无暇顾及父母,连一句问候都奢侈,直到父母离去,才追悔莫及,只可惜子欲养而亲不待;太多人因恶劳好逸,习惯了向父母索取;太多人因觉得煽情,而不曾向父母说出细腻的絮语……而新“24孝”,无异于一种警示。
  如果说,在旧版“24孝”里,还有“埋儿奉母”“尝粪忧心”中的自虐劝谕,在助长着人格驯化之弊,沿袭了传统伦常中的封建性;那么,新“24孝”无疑注入了许多与时俱进的新元素。尽管“教父母上网”之类的准则,可行性有多少,还见仁见智,可它大体上弘扬了现代孝道的价值,对亲情裂缝而言,也是种缝合。
  与其说,新“24孝”是在严以律人,不如将它视作伦理重构的一个切口。新“24孝”实质上是在框定“孝道坐标”,以和风化雨般的道德感召,来增强人们的孝心。它只是激励向善,无关道德绑架。
  诚然,挽回失落的“孝道文化”,新“24孝”未必就能一针见效,它也无法填补养老保障的空格。但抛开“速成式”的功利心态,以渐进式眼光看待,它对孝心回归的助推力不容小觑。
  多慰藉下老人的孤独心灵,多为他们实现几个夙愿,就是亲情守望与孝道承载。新“24孝”为伦理重塑提供了一道切口,但也必须嫁接在“人心”的沃土上——毕竟,行孝终需对责任感、反哺心的拥抱。

本文链接:www.zhongguodexiao.com

                                                                                                              (责编:孙美玲)